广东大埔县(茶阳)赵氏宗亲,散居於马来西亚者,为数颇众,才杉本追源,同属溥潮公之后裔,无如星散云离,向乏团结,虽谊属宗亲,但无聚会之所,故族族贤达,每引为憾事焉。
1965年10月3日,在吉粦街德裕布庄召开同宗座谈会,商议筹组南洋赵氏公会,当时出席者,计有:金陵、良木、翰华、世栋、梓华、五云、灿生、锡坤、包粦、世长、增长、增琴、捷章、世概、石金、梅林、润生、炳林、添麟、汉明、令伦、令洪、从滚、鼎粦、世燮、迪生、自云、、世琴等廿七心,由鼎为卧时主席。决定组织“雪兰莪茶阳赵氏公会”,出席者均为发起人,并推良木、金陵、鼎粦、翰华、梓华五人负责草拟章程,另推良木、梓华、锡坤、世琴、鼎粦五人为徵求会员专员。
1967年3月5日,在哥洛士街大华布庄召开发起人暨会员大会,出席众人共有48位,推举翰华为主席,会议结束,主要为(A)接纳章程草案,惟将名称修正为“南洋茶阳赵氏公会”,并将章程译为英文本,呈请社团注册官批准。(B)选举筹备委员,正会长金发 ,副会长翰华、鼎粦、正总务良木、副榇华、财政世燮、中文书春来、查数五云、增琴、交际世栋、汉明、调 查润生、世琴、理事令洪、自云、锡坤、迪生、捷童、增加、梅林。
嗣经众决,暂假吉粦街六号达美行布庄为临时办事处。(由1967年3月5日起至1973年2月28日,借用期间,免付分文租金)。同时进行申请注册等事,迨至1968年10月15日,蒙社团注册局批准,乃告正式成立。
查本会成立初期,会员人数只百余名,目前已达三百余名矣。由於会员热爱本会,在首届职员努力策划下,对於集资筹建会所之倡议,群起响应,慷慨解蘘者大不乏人。
1969年9月,购置半山巴惹兰布鲁乃68号双层店屋一间,俟后,为适应政府发展计划起见,复决定改建半山巴店屋为四层大厦,以增收支,充实本会共金。
1971年6月,加购美达花园第一路,门牌32号双层店一间为会所,1973年3月,美达花园之新会所落成后,始由达美行迁入新会所办理会务。
本公会组织目的,是联络各宗亲感情,调解宗亲纠纷及谋同宗福利,进而协助社会福利工作,成立迄今,已有二十余年矣,其间蒙各宗亲之鼎力支持暨各届理事之衷诚合作,会务进展堪称顺利,本会规模虽属不大,然对於当时之要务 如会员子女奖学金之设立,社会福利及慈善公益之办理,莫不悉力以赴。
本公会创设历史尚属短暂,今后对於会务之发展,期望会友宗亲,本爱护初衷,时加匡助,方克有济为。
改建工程於1980年底全部完成,1981年2月份开始收租,(计地下、二楼、三楼出租、四楼留为本会办公之用)。并於1981年9月6日由美达花园32号迁入,照常办公,从此会基永固,发展有期矣。
南洋茶阳赵氏之来历
据赵氏族谱记载,吾人之始祖溥渊公,祖妣刘婆太由中原迁至福省之泉州,至绍租收敦全公祖妣罗氏婆太,则迁至广东省饶平县,诞生崇政公,及长娶韩氏女为妻,乃至大埔县高陂区,古埜乡开基,一脉相承,迄今已垂于百余年了,是为我族历史之梗概。
嗣后古?因人口众多,先辈于1874年离乡背井,买掉南来,继而戚族相引,族人亦相继南渡,散居南洋群岛,经百克勤克俭,努力奋斗,族人经营之事业,始称有基础,是诚可喜可慰之现象。
杉自马来西亚独立以后,我们成为马来西亚公民,我们成为马来西亚公民,但欲培育人才,造福社会,爰于1965年发起组织南洋赵氏公会,藉以联络感情,敦睦族谊,共谋发展教育福利事业。
现在我们的赵氏公会,已经成立多年,希望宗亲团结一致愿我辈永铭祖先创业维艰,继续努力,对于奖、助、贷学金,尤望慷慨解蘘,热心赞助,以资鼓励族人子女努力向学,俾有机会接受高深教育,他日人才辈出,造福人群,不但是国家社会之幸,也是我族之光。
*早期会址设于吉粦街六号达美行布庄,现会所位于Jalan Pudu。
载自南洋茶阳赵氏公会
Wednesday, December 30, 2009
雪隆茶阳会馆
雪隆茶阳会馆肇始於前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原称茶阳公司。馆舍建于吉隆坡安邦律(Ampang Road),即今茶阳大厦原址。三楹两廊,纯属古式,内奉关圣大帝神位,上书万古纲常四字,春秋二祀,执礼甚恭,惟当年创立者之姓名,因年湮代远,己无从稽考。馆外附设回春馆,为同乡留医之所。百多年前,即组织乡团为同乡谋福利,先贤之宏谋远识,诚足为後人之典范也。
公元1896年,邑人王聚秀公担任会馆总理,兀睹馆宇破漏,即慨捐修葺费千余元,馆舍为之一新。无如馆址低湿,数年之後,又呈崩塌之状,政府当局恐生不测,乃下令拆毁,而附设之回春馆,亦因设备不合卫生条件,旋被饬令焚烧消毁。
公元1911年复建回春馆於吉隆坡半山芭茶山园内。1931年由罗瑞堂亲手将所筹款项偿还王聚秀公垫出茶山园地价一仟三百馀元,此後回春馆即成为茶阳人士另一慈善机构。
1912年,本馆爰有复兴运动,经郭德修公,孙子光公首先倡议,获得同乡热烈响应,遂议决进行募捐重建。迨至1925年春,本利共计一万八千馀元,时机已成熟,旋即进行建筑工程,并公推郭育斋公为总理,杨森堂公为副总理,积极进行,绘员图测,向政府请求更换地段,一面招人承建,一面再发动募捐,蒙各地热心同乡,慨解义囊,热烈赞助,本馆新馆宇,遂於1926年春宣告落成!加以理事得人,克尽职守,会务蒸蒸日上,故对教育文化慈善事业,无不竭力勷助,此为本馆特别之美誉,堪以告慰同乡者也。
公元1941年杪,日寇南侵,全马沦陷,日军威迫各社团献奉纳金,本馆及茶山园地段亦不能幸免。根据档案资料显示,於1943年12月杪,在本馆召开会员大会,日寇派员列席监督,议决出售本馆左侧门牌81号店铺一间,将出卖所得七万三千元,用以缴交本馆应缴奉纳金三千三百馀元,及茶山园五英亩地段应缴奉纳金五万七千四百四十馀元。变卖产业虽为会员同乡最感遗憾之事,惟茶山园地段却得因此而得保全,使今日茶阳回春馆,能拥有庞大之产业,为同乡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则当年乡贤之高瞻远瞻,诚功不可抹也。
公元1963年秋,理事会诸君鉴于本馆礼堂及办公室破漏不堪,宜进行重修,乃由常年大会产生修建委员会,并选出顾问丹斯里杨世谋、郭官仁君、建委会主席童中华,副主席郭秀发,拿督张士元,林重华,总务孔万新,副总务范质彬,罗德辉等诸委员,以主其事,蒙已故池龙女士慨捐一万元,以为首倡,翌年秋7月兴工,耗资七万五千元馀元,历时十阅月告竣。於1965年8月杪恭请池龙女士主持揭幕礼,柬请各地乡贤及各地社团代表,莅临观礼,冠盖云集,盛况空前。
1981年3月,会馆理事进行改选,拿督斯里赵金陵局绅膺选会馆主席,旋即锐意展开建馆计划,并首倡以茶阳会馆名义进行筹款,在不向个人告贷之情况下,将会馆全部馆产,按步就班,次第完成建馆工作,且以身则,认捐一十万元建馆基金以为号召,并获得同乡热烈响应。
本馆馆产共有七间店铺,除馆址两间为60年代中期改建者之外,其馀五间皆已有六十多年历史,且受政府屋租统制法令所约束,业主不得任意加租。每年租金收入仅有七万八千馀元,惟缴纳门牌税、地税、所得税以及办理公益慈善及会员福利工作等经常开支,财政呈入不敷出之现象,长此下去,实不堪设想,况且馆址地带逐渐成为商业地带,将馆地址改为商业大厦,乃急不容缓之举。
同年6月21日召开特别会员大会,专题讨论改建本馆全部馆产为五层楼新型商业大厦以裕收入案,出席大会会员为历年之冠,计达591名,结果,该提案由张正修局绅提议修改为:改建本馆全部产业为高层新型商业大厦,以裕收入,在不抵押原则下,授权本馆理事全权处理。
嗣後埔联控股有限公司有意投资,经多次磋商後,本馆与埔联控股以联营方式,合作改建全部馆产为五层商业大厦,有关租建合约,是以40年为期。双方於 1983年6月13日在回春馆议事厅举行签约仪式,本馆产业受托人赵翰华、孙林声、饶玉琳应邀出席,代表本馆签订合约,埔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主席饶师泉,经理张正修局绅代表签约,莅场观礼者,有科学工艺及环境部长拿督阿玛赵金陵局绅,赵良木,总务管良兴,财政彭国璋,理事涂建辉,杨易明、张伦雍、郭衍宾、法律顾问赵燊儒、以及古晋大埔会馆主席罗仲勋等,仪式颇为隆重 。
埔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为完整无缺改建茶阳会馆大厦计,特以高价购回门牌81号原属会馆之毗连店屋。至1984年 8月茶阳会馆大厦蓝图经蒙吉隆坡市政局批准。为此本馆主席拿督斯里赵金局绅於10月2日致函埔联董事会,并坦诚提出建议,埔联宜趁此向全马各友会暨同乡展开招股工作,集全马茶阳同乡财力资源,以减轻向银行告贷之负担。希埔联董事勿失在首都投资屋业发展之良机。惜当时市况萧条,屋价大跌,全马经济陷於不景状态,埔联控股,未能展开招股工作。1986年2月20日,埔联控股董事会迫不得已乃致函本馆理事,决定放弃联合改建茶阳大厦计划。
经此骤变,会馆为权宜之计,暂先借用福利基金,以垫付茶阳大厦图测发税一十三万三千九百元,遂得以延续大厦图测之有效性。
1987年11月与另一发展商PEMBANGUNAN CAHAYA TULIN SDN BHD 接触,双方经过多回合之谈商,对建馆合约达致协议,且於12月23日在本馆议事厅与该发展商正式签署建馆合约,由当任主席暨产业受托人涂建辉、管良兴、张世衍、林法坤局绅四位代表本馆办理签署仪式。
本馆理事会斟酌改建茶阳大厦全盘计划,不惜以一百万元代价,向埔联控股有限公司购回与会馆毗连之81号店屋,通过会员特别大会动用本馆福利基金三十万元,其馀七十万元则由发展商安排向银行告贷,并分期付款按月摊还,以实现一排八间店屋,完整无缺之建馆大计。
1989年10月13日,茶阳大厦举行动土典礼,恭请埔联总会当任会长暨本馆主席管良兴启开电动枢纽主持动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会馆发展史上,掀开新的一页。
1991年茶阳大厦竣工,於1993年初迁入新厦五楼办公。并订於同年8月30日为大厦落成隆重开幕,由当届主席管良兴主持揭幕仪式。本馆终於拥有堂皇的会所及稳定之租金收入,馆务进入正轨。
1994年万国宝银行献议承租本馆五楼办事处,双方经多次谈商,终达致协意,对方同意预支三年租金让本馆另购置新会所。同年,回春馆计划重建综合性商业大厦。两馆理事慎重磋商,并积极物色新会所。终于1995年同时合购目前位于半山芭的二间相连的三层店铺。两馆日常会务从此更加畅顺,亦节省了不少行政开销。茶阳两馆携手合作,为同乡及国家社会作出更佳贡献。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安邦律(Ampang Road),现会所位于Jalan Pudu。
载自雪隆茶阳会馆
雪隆文具书业公会
1972年9月15日, 同业假吉隆坡成记酒楼召开座谈会,出席的代表有大路书局的凌辉云、文化书局的官文华、永成公司 的魏侨生、永东贸易公司的周庭、永隆文具有限公司的刘经文、新生书局的陈胜洲、吉隆坡文具公司的钟德盛、华侨贸易公司的林成昌、新时代公司的顏瑞礼、瑞华 图书有限公司的李万华、陈金窗文具的陈金窗、瑞华公司的陈汉龙及何亚潮诸君,均赞成组织公会团结同业为当务之急并即席成立小组,扩大征求会员。
同年12月24日,商借吉隆坡龙岩会馆(Jalan Sultan)为临时集会地址、并召开发起人大会,出席代表来自上海书局 大路书局、文化书局、文化公司、文明供应社、友谊企业(马)有限公司、永成公司、百利贸易公司、永东贸易公司、光辉文化供应社、吉隆坡文具公司、永隆文 具、良友书局、东方文具商行、马来亚图书公司、星兴工业有限公司、浩昌制簿所、国都图书公司、陈金窗文具社、海洋贸易公司、陈兄弟制簿所、华侨贸易公司、 新生贸易公司、瑞华公司、远东文化(马)有限公司、实用工艺社、大港人人文具商行、巴生大众唱片书报社、振贸易公司、海顺书局、沙白安南方成号、方挠环球 书局、艺友书局、适耕庄艺文号、八打燕带镜明书报社等,济济一堂,并推选光辉文化供应社的李渭贤为临时主席,共商会章,一致通过成立筹委会。
1973年1月7日,筹委会在假龙岩会馆商货租会址,敦请法律顾问及呈请注册诸问题。集商结困决租定吉隆坡何清园惹古门牌5号二楼为会址,聘请曹永发、顏永智两大律师为顾问,并决定5 月间迁入办公。
至成功申请注册后,决择定同年11月11日为公会成立日期。与此同时,筹委会成功身退,首届理事会选出,当选名单如下:会长:永隆文具,副:新生书局。总 务:光辉文化供应社,副:永东贸易。财政:永成公司,副:瑞华公司。交际:陈金窗文具社,副:桠何贸易公司。福利:大路书局,副:华侨贸易。文化:马来亚 图书,副:瑞华书局。查账:新时代公司、上海书局有限公司。理事员:吉隆坡文具、诚合文具、文明供应社。候补理事:南洋美术文具、百利贸易、张贸易。法律 顾问:曹永发及顏永智律师。
1976年3月14日,公会召开会员大会讨论自罝会所问题,并获得一致赞同,即席成立筹建会所募捐委员会暨工作小组委员会。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龙岩会馆(Jalan Sultan),现会所位于Pudu。
载自雪隆文具书业公会
马来西亚食品暨玩具商公会
1967年6月28日,吉隆坡经营糖果玩具业人士郑国恩、曾谭华、曾钦泉、陈松清、李和亮、王锡廷、李引瓦、谢志明等人在吉隆坡罗爷街(Jalan Rodger)门牌84-C号(旧会址)同业座谈会,决定组织全国性同业公会,命名为“马来西亚食品玩具商公会”,并成立了以曾谭华、郑国恩、陈松清为首的筹备委员会,负责起草章程和申请注册事宜。
1968年3月26日公会注册获得社团注册官批准,逐成立招募会员小组,在全国各地积极的展开召收会员工作。8月11日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选举第一届理事。8月31日举行成立典礼及第一届理事宣誓就职,时值我国十周年国庆,本会乃报效烟花,并聘请香港专家假湖滨公园燃放烟花两晚,共申庆祝,观众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1971年发动筹募建会所基金,获得新马两地同业热烈响应,筹获了十多万元,购置了位于半山芭门牌223号旧店屋,1978年重建为四层楼公会大厦,并于1981年峻工,8月28日举行新会所开幕典礼。
*早期会址设于罗爷街(Jalan Hang Kasturi),现会所位于Jalan Pudu。
载自马来西亚食品暨玩具商公会
1968年3月26日公会注册获得社团注册官批准,逐成立招募会员小组,在全国各地积极的展开召收会员工作。8月11日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选举第一届理事。8月31日举行成立典礼及第一届理事宣誓就职,时值我国十周年国庆,本会乃报效烟花,并聘请香港专家假湖滨公园燃放烟花两晚,共申庆祝,观众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1971年发动筹募建会所基金,获得新马两地同业热烈响应,筹获了十多万元,购置了位于半山芭门牌223号旧店屋,1978年重建为四层楼公会大厦,并于1981年峻工,8月28日举行新会所开幕典礼。
*早期会址设于罗爷街(Jalan Hang Kasturi),现会所位于Jalan Pudu。
载自马来西亚食品暨玩具商公会
Thursday, December 17, 2009
隆雪中华工商总会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工商总会创立于1904年3月27日,当时因华人在吉隆坡的工商业蓬勃,商人辛亚荣认为有必要成立华人商团,并邀请华商领袖集合于陆佑创立的东兴隆号,商议筹设商团,取名为「商务局」,并附设于罗爷街(现Jalan Hang Kasturi)的矿务局内,陆佑担任总理,陈秀莲及陆秋杰为协理,辛亚荣为司理。
1915年,「商务局」改名称为「中华商务局」,之后又改称「雪兰莪中华总商会」。
1983年4月2日会员大会通过新名称「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工商总会」(The Kuala Lumpur and Selangor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1996年6月22日会员大会通过更改本会英文名称为Th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of Kuala Lumpur and Selangor。
隆雪中华工商总会是吉隆坡及雪兰莪地区华商的最高领导机构,也是马来西亚最活跃的商会之一。由於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商会的各项活动深受各界的重视。
*早期会址设于罗爷街(Jalan Hang Kasturi),现会所位于Jalan Ampang。
载自隆雪中华工商总会
Wednesday, December 16, 2009
雪隆商业职员公会
雪隆商业职员公会创立于1935年,至今已有65年的力史,该会是由先贤梁志翔,杨嘉禄一群在商业界任职的职员成立的公会。宗旨是照顾一群当年由中国南来,在吉隆坡、唐洋、杂货行任职的职员福利。同时也促进劳资合作,联络感情,交换知识,工作心得及经验,以及介绍工作,疾病相扶,使职员在工余之后,有一个可以相聚的地方。后来发展到很多唐洋、杂货行的东主也加入为会员。
目前该会会员大约250名,大部分为永久会员。原本该会自成立以来就租用吉隆坡戏院街一间老店作为会所,后来于一九九六年借会庆筹募会所基金,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在一九九八年落实拥有自己会所的心愿。会所就矗立于班登英达一座四层店铺的第四楼。至于福利方面,除了每年举行春祭活动以借此联络会员感情,该会亦关注会员子女的教育,也颁发奖励金予学业成绩优良的会员子女。
雪隆商业职员公会也设立3个主要部门,如音乐部、体育部及智育部。以上三个部门所负责的范畴为音乐部,此
部成立已四十多年,并分粤剧及粤曲班,以推广粤剧及粤曲,并发扬中华文化,同时也借演出为教育及慈善筹款,筹获款项迄今不少过一百万零吉。智育部方面,除了不定期组织旅行团到各地旅行增广闻外,今年将为会员增设网际网络电子商务服务,以协助会员解决在新世纪的挑战。因为,电子商务将取代传统的商业交易,加上2002年实施的东协自由贸易政策,将更加强市场的竞争力,如果不及时做好准备,各行各业将面临非常严重的冲击!
自从迁入新会所后,雪隆商业职员公会将举办更多活动,为会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及需求,全体理事也
竭尽所能合作无间,以期把公会会务发扬光大!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Jalan Panggong,现会所位于吉隆坡Pandan Indah。
载自雪隆商业职员公会Persatuan Pekedai Dan Pekerja Wilayah Persekutuan & Selangor
目前该会会员大约250名,大部分为永久会员。原本该会自成立以来就租用吉隆坡戏院街一间老店作为会所,后来于一九九六年借会庆筹募会所基金,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在一九九八年落实拥有自己会所的心愿。会所就矗立于班登英达一座四层店铺的第四楼。至于福利方面,除了每年举行春祭活动以借此联络会员感情,该会亦关注会员子女的教育,也颁发奖励金予学业成绩优良的会员子女。
雪隆商业职员公会也设立3个主要部门,如音乐部、体育部及智育部。以上三个部门所负责的范畴为音乐部,此
部成立已四十多年,并分粤剧及粤曲班,以推广粤剧及粤曲,并发扬中华文化,同时也借演出为教育及慈善筹款,筹获款项迄今不少过一百万零吉。智育部方面,除了不定期组织旅行团到各地旅行增广闻外,今年将为会员增设网际网络电子商务服务,以协助会员解决在新世纪的挑战。因为,电子商务将取代传统的商业交易,加上2002年实施的东协自由贸易政策,将更加强市场的竞争力,如果不及时做好准备,各行各业将面临非常严重的冲击!
自从迁入新会所后,雪隆商业职员公会将举办更多活动,为会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及需求,全体理事也
竭尽所能合作无间,以期把公会会务发扬光大!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Jalan Panggong,现会所位于吉隆坡Pandan Indah。
载自雪隆商业职员公会Persatuan Pekedai Dan Pekerja Wilayah Persekutuan & Selangor
Monday, November 30, 2009
雪隆广西会馆
当八桂先辈乡贤来到雪兰莪谋求发展,以开代森林,种植树胶,开采锡矿。由于人数日增,为联络乡谊与福利,而有成立同乡团体之需。
1898年7月20日,乡贤汤东向政府申请到义山廿亩,后任义山理事长,办事处设于苏丹街兆和号。1907年,在总华民政务司(Chinese Protatornte)的安排下,选出各华人帮代表,充任仙四爷庙产业受托人,汤东为广西同乡代表,1913年汤东退休后由李宝三代表,办事处设于苏丹街粤恒安号二楼。一年后,办事处移到苏丹街五十一号,并命名为富华。
1922年,为加强团结及广大组织,提议创立会馆,名为广西公所,设于指天街七号。因同乡日增,原有的会所不足应用,1924年,发动向乡人筹募置业基金,筹得三万余元。当时会馆代表与名矿家陈占梅磋商,以最低的地价买下莲藕塘古路律(Jalan Pudu)十二及十四号,吉隆坡广西会馆也宣告成立,并于1927年举行开幕仪式。
1965年,因会馆久经风雨侵蚀及不足以应付环境与时代潮流,理事们决定重建新的四层楼会馆大厦。一座壮观富丽堂皇的新大厦终于在1973年落成。
雪兰莪暨吉隆坡广西会馆自成立以来,为团结乡亲、服务乡亲、谋利于乡亲、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弘扬华族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得马来西亚乃至全世界广西乡亲的信赖。
Tuesday, November 10, 2009
雪隆兴安会馆
雪隆兴安会馆筹组于一九三四年,成立于一九三五年,迄今足足垂五十余载,在本邦兴化人乡会社团之中,可说是拥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兴安会馆的创会发起人是杨兆琰、姚金榜等诸先贤。宗旨有:(一)联络同乡感情,(二)开办学校。
萌芽时期,兴安会馆先后借用机合巴士有限公司以及雪兰莪自由车商会为临时办事处。一九三九年以一万三千元的价格买下吉隆坡戏院街门牌六号为会所。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马来西亚光复,百端待举,杨兆琰高龄再出,亲力亲为推展繁冗的复办工作。
本会于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五日赞助出版《兴化文献》,为本会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兴安会馆申请新注册,迟至三年后,始获正式批准。
一九五七年本会以一万六千元向吉隆坡三教堂买到十五碑两块地段,以作兴建新会所之用。
本会亦成立监察委员会、福利委员会及奖学金。本会新厦竣工后出租,大大增加了本会的收入。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Jalan Panggong 六号,现会所位于吉隆坡十五碑13G号。
载自福建乡音网
雪隆鞋业公会
雪隆鞋业公会創立1916年,当時取名为“達慶行公所”,於1940年更改名称为“達慶革履行”,之后於1959年改称“雪蘭莪鞋业公会”。
1981年通过新名称 “雪隆鞋业公会”,英文名称为 “Selangor And Federal Territory Shoe-Makers Association” 並訂每年1月1日为公会成立纪念日,会庆联欢宴会則在1月2日。
2000年4月23日英文名称改为“Selangor And Kuala Lumpur Shoe Industry Social Association” 。
2005年更改英文名称为“Selangor And Kuala Lumpur Shoe Industry Association”。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Jalan Balai Polis,现会所位于吉隆坡Jalan Kenanga 23A号。
载自雪隆鞋业公会
Monday, November 2, 2009
雪隆惠州会馆
*惠州會館戰前初期廟宇式的會館建筑,惠州會館創辦的循人學校就設在館內。
*惠州會館于20世紀中葉第一次重建4層樓的會所大廈
*1961年本會館增建5樓工程圓滿完工,由當時任我國衛生及福利部部長拿督翁毓齡主持開幕
雪隆惠州會館創立於一八六四年,当時,先賢甲必丹葉亞來創設“惠州公司”於今之吉隆坡羅爺街吧生河畔,供南來拓荒之同鄉歇息。一八六八年後遷至吉隆坡茨廠街現址。由於南來同鄉日眾,而年幼子弟須受教育,乃於一八八四年附設私塾於會館內,并從惠州家鄉聘請舉人葉樹綱先生負責教學工作。
一八八五年四月,甲必丹葉亞來不幸病逝後,乃由先賢葉致英繼任華人甲必丹。葉致英與其女婿蕭邦榮、先賢葉傑良等領導會館,將會館原有之簡陋會所改建為富麗堂皇,雕梁畫楝,美奐美侖之中國式館宇,并邀得北京御史先賢鄧承修公書贈牌匾“惠州會館”四字懸於會館門上。
一八九五年,惠州會館與廣肇會館、嘉應會館、海南會館、潮州會館及茶陽會館合創吉隆坡廣東義山,為廣東屬等先人提供葬地,俾不幸去世者能入土為安。
一九一一年,中國辛亥革命成功後,國內推行新式教育,海外僑胞教育事業亦深受影響而追隨之。惠州會館私塾於一九一三年改為新式小學,取名“循人學校”,以示飲水思源,承先啟後之意。因惠州各縣屬,漢時置為南海郡,隋唐時改稱循州府,至宋真宗天禧四年始易名惠州府至今。
一九三九年四月惠州會館動工重建為四層商業、辦公及住宿大樓。
日軍侵略期間,循人小學臨時校舍遭炸毀而被迫停辦。戰後,暫以會館新廈作臨時校舍。於一九四六年尾購得之吉隆坡陸佑路現址上興建臨時校舍八間。
一九五四年正月十五日正式批准注冊為“雪蘭莪惠州會館”。其後,吉隆坡改為聯邦直轄區,行政上與雪蘭莪州分開。為配合政局之發展,正式申請易名為“雪隆惠州會館”,并於一九八六年四月二日獲得社團注冊官之批准。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三日動工興建位於茨廠街之會所五層舊建築,改建為現代化之十三層商業及辦公大廈,至次年八月八日,大廈地基已掘至深入地下四十尺時,我國突發生嚴重合作社風暴,本會大廈建築工程被迫停頓。大廈工程於一九八九年十月廿日復工,而於一九九二年六月廿二日取得臨時入伙紙。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惠州會館新大廈開幕暨一百卅一週年館慶大典,新大廈開幕典禮在隆重而莊嚴的氣氛及海內外嘉賓、鄉親及會員同鄉們的見證下,成功地圓滿完成,為惠州會館歷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页。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羅爺街吧生河畔,现会所位于茨廠街。
载自雪隆惠州會館
雪隆理髮公會
*雪隆理髮公會前身理髮行慶祝成立50周年紀念時,在會所前樹立牌樓,以示隆重其事。
百年前大樹下擺檔 見證吉隆坡蛻變
雪隆理髮公會(Selangor & KL Dresser Association)成立至今,屈指數來已進入第九十八個年頭,可說是見證吉隆坡各個階段歷史發展,由簡陋小市區逐步發展到今日大都市。 不過,雪隆理髮公會卻有如一個人從兒童慢慢成長為風度翩翩的少年,進入風華正茂的青年、壯年,而今卻步入暮年。
雪隆理髮公會前身是理髮行,成立于1911年,設立活動中心于吉隆坡茨廠街附近,與著名齋菜館佛有緣及鞋業公會相毗連,訂每年10月10日為理髮行日,8月28日為秋祭。
流行女子理髮
100年前,華人的祖先從中國南來,落腳吉隆坡及附近地區后,為了尋找生活,那些擁有理髮手藝的便在街邊或大樹底下擺檔,做起理髮師生意來。 當年的街邊與大樹下理髮店,只擺放一兩張理髮椅,獨自一人打天下,或與友好一起經營,很少向人租店。
就以理髮公會現任主席彭眼雄來說,他的父親彭沾當年是在半山芭巴沙路鐘萬公神廟旁街邊開理髮店,而他也是那兒學藝起家,那時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國獨立前的情況。理髮店是木板建的,沒水沒電流。 彭眼雄受訪時說,向父親拜師學藝畢業后,六十年代初便自己出來闖天下,在半山芭巴沙峇魯律一間店舖樓下,開設光有女子理髮中心。
他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吉隆坡開始慢慢流行女子理髮。女子理髮師傅多數從怡保請來,聽說怡保是最先從香港引入這種潮流,而年輕女子就紛紛學習理髮手藝,以迎合市場的需求。 他說,女子理髮中心在吉隆坡興起后,其他大城市也跟隨,甚至人口集中和繁華的小市鎮也有女子理髮中心。當年吸引不少男士光顧,有些是貪新潮,當然有些則醉翁之意不在酒。
新生代沒興趣傳統行業 會員老化沒人接班
彭眼雄說,經歷98年風雨路后,雪隆理髮公會面對會員老化,無年輕人加入接班窘境。 究其原因,是許多新生代已沒興趣從事理髮業,或轉型經營男女美髮及美容業,而這一階層業者對歷史悠久的理髮公會不屑一顧,他們有自己一套想法。 他說,理髮公會曾嘗試過招收男女美髮院業者加入公會,以壯大組織和藉此讓他們接班,但徒勞無功。
目前,理髮公會會員沒進行正式統計,正確數字不得而知。不過從每年發出信件后,每次僅有二三十名會員來參加大會,主要原因是許多會員已停業或轉行或退休,新入行的則寥寥無幾,以前的會員一度達到200名。 他說,根據他的觀察,那些仍然營業的傳統理髮中心,在吉隆坡應該屈指可數,最多是10多間,其他附近市鎮更是少得可憐。
七八年沒晚宴 100週年將辦大型慶典
彭眼雄說,鑒于會員人數逐漸減少,理事會成員也沒年輕人,所以活動自然就逐漸減少。近七八年來,沒舉行過有規模的週年紀念晚宴,也很少獲得友會來函邀請前往參加。 幸好,雪隆理髮公會至今尚有一群同心協力,志同道合的理事成員,而年齡也不是太老,大家還有一股愛會的心,以及願意繼續付出和擁有服務社會大眾的精神存在。
這群理事會成員年齡介于40至70歲間,最老是蔡開福,年齡達八旬,但老當益壯,熱心會務不亞于年輕人。 他說,理髮公會目前擁有良好經濟基礎,除了有現金存款生息外,也擁有在燕美律一座公寓單位出租,收益足夠供每個月會務開銷。目前的會所也是在1977年購置,所以理事會不用為經費而煩惱。 公會已討論將在100週年雙金禧紀念時,舉行一次大型慶典來歡樂。
報導:曾天生
Chinapress January 20, 2009 19:20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Jalan Balai Polis 1号,现会所位于Jalan Landak, Off Jalan Pudu 24-1A号。
Monday, October 26, 2009
雪隆广东会馆
1939年前,雪蘭莪一州雖巳有三十几萬粵人散居各處但還沒有一個聯絡鄉情的組織 。1939年7月15日雪蘭莪粵僑救鄉委會假座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召開粵僑大會,議決結束,即席通過成立雪蘭莪廣東會館籌備,并選出籌備委員向政府註冊局申請註冊。
在一呼百應的熱烈反應下,由雪州六縣,每縣至少推出二人組成籌備處,負責廣召募委,當時推選李孝式、張昆靈、陳濟謀、辛厚慈、黎耀聰、劉其武六人起草章程專員,并授權籌委會辦理一切事宜。同年7月22日隨即召開第一次籌委會,通過籌委會 組織大綱,并依章選出籌委會職員,主席为李孝式。
9月16日召開第二次籌委會議,審查章程草稿并修改后由主席李孝式自行翻譯為英文,快馬加鞭向政府申請注冊。翌年四月即獲批准,6月2曰便召開會員大會,選出職員,正式成立,會館初借廣肇會館開始辦公。
1940年7月31日,第一屆職員宣誓就職時 便發動募捐籌建會館大廈,由李孝式、陳占梅、朱植生及巫伯覲各捐五千元向樹膠公會儲蓄部,以二萬元購置現址吉地十一段,正期籌款建廈,日本南侵占領馬來半島,導致會務停頓五、六年。1945年8月馬來亞光復,因會館重要職員忙于急務,以致遲至1946年12月28日始召開董事會論應辦事宜,并議決免費重新登記會員,征求新會員,自由贊助復興捐以及補選職員和常務董事。1947年5月22日之后,會館便積極努力籌建會所,在選出賢能,任勞任怨,并在建築費左支右絀的情況下,至1957年1月15日由會員大會通過,向銀行商借四十萬元,隨即興工建築。
1958年5月會館大廈落成。共耗資八十一萬七千餘元,大廈名稱決定為“廣東會館大廈”並請李達庭書寫之,并由李孝式剪彩開幕。此后依靠租金收入,1965年清還債務,進而加強在同鄉福利與慈善公益方面的工作,以盈餘捐獻學校和慈善機關,以助發展,造福人群。
七十年代初,聯邦直轄區成立后,會館應需要易名為雪隆廣東會館,并成立文教組及青年部、婦女部,推行有益青年身心的活動,對協助青年上進,改善社會風氣,均有所幫助。所舉辦各項活動,獲得熱烈影響,成績斐然。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谐街廣肇會館,现会所位于Jalan Pudu 44号。
载自雪隆广东会馆
Sunday, October 25, 2009
雪隆潮州会馆
雪隆潮州会馆(The Selangor And Kuala Lumpur Teo Chew Association)创立于1891年,为一个在马来西亚社团法令下注册之地缘性组织,在雪隆各地拥有近四千名个人会员,二百多名商号会员及六个团体会员。
初名“八邑公所”,原址于吉隆坡谐街,成立初期,先后由余来标,陈玉波,杨作荣担任总理三十年。
宗旨除了促进同乡之间的亲善关系和感情,敦睦乡谊,谋求同乡的团结,间中亦办理慈善公益,支持及赞助文化教育事业,排解同乡纠纷,发挥互助精神,为同及社会的福利贡献力量。
雪隆潮州会馆同乡秉承潮人重视教育的传统美德,于1923年,第四任总理杨敬好任内,创办培才学校,数年之内,学生激增,公所不足容纳。1929年,购得安邦路会址,公所与培才一起迁入新址,并修改章程,改名为“雪兰莪潮州八邑会馆”。1952年,会馆购得锡兰巷门牌一号花园洋楼全座,经修葺改建为新校舍,同时并购置校车。翌年遂迁入新校舍上课。学生人数增至七百余人;分为上、下午班,教师仍不足用,部分学生仍在会馆四教室上课,暂作分校。
1980年,获政府拨出八打灵东南亚花园SS2区地段三亩余,并批准资助建筑费十万元,供建筑新校舍之用。目前学生人数已逾三千名,为八打灵著名小学之一,并在2000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在万达城设立培才二校分校。
1995年3月26日,大會通過修改章程。把「雪隆潮州八邑會館」改為「雪隆潮州會館」。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谐街,现会所位于Jalan Ampang 35号。
载自雪隆潮州會館
吉隆坡永春会馆
永春县是泉州市管辖下的一个山区小县,由于山地多,耕地少,谋生不易,以致先辈们很多都到海外谋生。回顾过去,追溯永春人出国的历史,五代后汉就有人经商,到达现今的越南。其后在宋朝、明朝到清朝打开海禁,有为数不少的永春人到海外谋生。据永春县志的记载,在1757年,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就有永春人经商。在19世纪末期,永春人开始在吉隆坡立足,廿世纪初,当时在吉隆坡甘榜巴鲁一带的惹兰禧( Jalan Hale)、惹兰甘文丁( Jalan Kamunting)、惹兰叶亚沙( Jalan Yap Ah Shek)和惹兰多拉三美(Jalan Doraisamy), 这4条街道,住有一百多户永春人,在当时就有新永春之称。
至二十年代初期,已有很多同乡从事商业活动,如树胶、锡矿、杂货、布庄、房产,而其中以经营布庄及树胶为主。
鉴于永春同乡人数日众,惟感无从联系与团结乡人,于是在同乡陈日墙、陈澎相、颜滂祜、黄重吉、洪进聪、陈仁堧 、林邦玲、黄振秀、林世吟、郑卿显、杨廉溪、张喜琴等发起组织永春会馆;同时借用福建街泉丰公司二楼为临时办事处,随即召集同乡举行座谈会,出席者非常踊跃,热烈支持筹备会。并于1924年9月27日正式成立筹备会。
翌年(1925)春,筹委会之负责人都很有信心,明知筹组乡会是最艰巨的任务,尤其筹建永久会所的基金更感辣手。然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大家能精诚团结,同心协力,一切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由于发起和赞助的人都能一致筹划和宣传,向全体乡人作将伯三呼,不久便获得各方良好的响应,许多富绅殷商竞相捐输,计有陈辉相、陈日墙、林兴豪、陈沧相、黄重吉,洪进聪等,慷慨解囊捐献千元以上作为倡导,使筹备的过程向前跨进一大步,于是更加积极进行各方筹备,结果综合112人认捐的数目,共得50,830元。
1926年3月上旬召开大会,出席者数十人,主席洪进聪报告筹备基金的经过及成绩,同时,议决重要案件如购置吉隆坡安邦河畔的三段地皮,面积5514方尺,价银27,666元,作为建筑一座三层大楼馆宇的地址。
1928年12月2日召开常年会员大会,照章选举1929年度第一届新董事,第一届会长为陈日墙。
1954年在林连玉的建议下,董事部通过创办桃源夜校,收容失学及职业青年,培育人才,以应社会之需。桃源夜校于1955年元月10日开学,学生共有198人。
早在1959年董事会就已建议重建会馆大厦,后因政府条例诸多限制而中止,有关重建之愿,一直拖延,直到90年代初,由于会馆建筑实在太陈旧了,在丹斯里拿督李深静局绅的号召及带动下,配合诸位董事的合作,重建图测终于在1995年4月26日获得市政府批准重建四层楼大厦。
1995年6月间,本会馆旧建筑物拆除,同年8月7日举行动土礼,由建委会主席丹斯里拿督李深静局绅及会长郑景新联合主持,出席参加仪式的董事及同乡有廿余人。在动土仪式上,建委会主席丹斯里李深静鉴于本会馆地处吉隆坡黄金地带,随即宣布本会馆大厦扩建至七层楼,并于次年(14/4/1996)会员大会通过。经多方申请,七层楼图测于1997年8月8日获得市政府批准。
新会所于1998年落成,耗资马币约4百万零吉,并于1999年6月27日举行开幕。
*早期会址设于福建街泉丰公司二楼,现会所位于安邦河畔(Jalan Dang Wangi)43号。
载自吉隆坡永春会馆(KUALA LUMPUR ENG CHOON HOEY KUAN)
Thursday, October 22, 2009
雪隆中山同乡会
雪隆中山同乡会(Persatuan Chung Shan Selangor & WP Chung San),成立于1929年2月23日,原名雪兰莪中山同乡会,创办人为杨思齐、叶宝清、郑志南、陈干滔、陈君藻、黄志卿及唐德衍等先贤。旨在团结同乡,联络乡谊,共谋乡亲福利。会址设在吉隆坡书信馆街四号。会所设备简陋,会员仅有四十余名。数年后迁会址至甘榜亚答街36号,会员陆续增至二百余名。月捐每位三角,经费常感不敷。
1954年春,杨表东、梁天桂及欧思等乡贤,发起筹建新馆所。经数年募捐,合计得现款17000余元。后蒙乡贤欧恩把自置515号屋地一段,以优惠特价让予该会。1962年杨表东不幸逝世,其时建筑基金仅存700余元,杯水车薪,会所兴建无从。1963年全体会员目睹会馆经济困难,决心开源节流,改善会务,同心协力,继续展开筹募建筑新会所基金运动,以梁超域、林进、许星华、谭聘、梁添财、林丁未、杨一予、何锦鸿、区开、李谏辉、萧慧珍、梁泳棠、林海畴,及黎汝就等为筹委会,深得会员团结合作,前后共筹集60000多元。遂于同年9月25日举行莫基典礼,至翌年7月1日建筑完成。并于1965年8月22日正式举行开幕典礼。
雪隆中山同乡会,乡情洋溢,会员声应气求,春秋二祭均有纪念活动;曾协助举办首届世界中山同乡恳亲大会;曾配合全国华团联办反毒全国文娱大汇演,积极参与美化义山,及许多有意义、正义之文化慈善等活动。近年来更发起筹建“孙中山纪念堂”计划,除了收集先贤孙中山先生昔日在马来西亚期间,宣传、策划中国革命之历史文物资料外,更希望为同乡、社会学者、群众提供一间综合性多元用途之礼堂建筑。
1953年参与筹建新马中山会馆联合会,负责该联合会之注册申请。1959年5月1日成立音乐部。同年9月举行会员联欢歌唱会。1973年4月1日成立体育健身组。1973年8月19日主办新、马中山会馆联合会第18届代表大会,同时庆祝成立44周年纪念。
*早期会址设于书信馆街Jalan Panggong四号,现会所位于甘榜亚答街36号。
载自雪隆中山同乡会
雪隆安溪会馆
雪隆安溪會館創立於1929年, 安溪旅居於馬來半島者, 為數眾多, 當時僅就中馬一隅人數已超過數萬, 因無組織, 彼此無從聯絡, 感情疏遠, 偶有相遇, 竟同陌路. 為使安溪同鄉有機會聯絡鄉情, 共謀福利, 吉隆坡安溪鄉賢陳文晟, 劉良顏, 許志雄, 溫紹耕, 官國森, 胡天來, 傅候專, 陳朝發, 李劍平, 許三多, 葉玉琳, 葉簡, 許金水, 白鍚烈, 姚捷興, 葉克勵, 林其慎, 蘇金揣, 楊建寅, 李榜, 翁贊卿, 溫潔矩, 陳金水, 林向青, 張石渠, 葉江水, 林諸候, 江世侖, 高銘芳, 梁其宇, 林韭萊, 林金龍, 林清榮, 林向有, 謝文鵠, 許玉蘭, 許波浪, 陳仲魚, 黃則守, 鄭別等有鑒及此, 乃發起組織會館, 設籌備處於巴殺口, 土產俱樂部, 創立規模, 僦居館舍, 請准立案 , 遂告成立, 命名為“雪蘭莪安溪會館”, 公推傅候專為首屆正會長, 李榜為 副會長, 許志雄為正總理, 溫紹耕為副總理, 官國森為財政, 林金龍, 白鍚烈為司理員, 林向青, 林緒候為查賬員, 胡天來為監察員, 林向有, 許波浪為交際員, 翁瓚卿, 陳金水為文牘員, 從此會務進展, 漸有可觀, 惟館址轉移遷徙, 幾費周折。
1937年間, 因會員激增, 館舍不敷應用, 欲解決根本大計, 惟有自置會所, 以垂永久, 於是成立發動建館委員會 (名冊經告遺失) 進行募捐, 幸鄉賢陳禎祥, 劉治國, 劉廷前等, 慷慨解囊, 鼎力支持捐助, 同時向本外埠籌募, 得到鄉親賢達熱烈支持, 集腋已成, 遂購置吉隆坡吉靈街71號(現為58號) 全座樓屋, 為本會館會所, 策划改造, 未幾完成, 於1939年3月19 日舉行會館落成開幕典禮。
1942年, 日寇南侵, 馬來亞淪陷敵手, 會務遂告停頓. 當時敵威刁熾, 凶殘屠殺, 為謀我安溪同鄉之安全計, 乃將一切檔案, 付之一炬。
1945年8月, 日寇投降, 馬來亞光復, 各社團先后復興, 安溪同鄉賢達, 本愛護會館之熱誠, 遂召開會員大會, 議決恢復進行會務之活動。
安溪會館雖於1939年自置會舍, 但歷經20餘年來, 會員再度激增, 原有館舍已不敷應用, 遂於公元1963年4月7日召開會員大會通過成立擴建會所委員會。1979年, 由丹斯里林梧桐, 拿督溫成利, 林生枝等出面向馬華公 會接洽, 耗資320萬元, 購置於吉隆坡安邦路門牌67號, 其面積有四間店鋪及六層高之馬華舊大廈, 遂於 1980年遷入大廈辦公。至於原有在吉隆坡吉靈街之安溪舊大廈, 定价36萬元售出, 所得之款項充當購新大廈之用途. 巍峨堂皇之安溪大廈於公元1989年11月26日由主席丹斯里林梧桐主持開幕禮。
2003年9月21月會員特別大會通過將雪蘭莪安溪會館名稱修改為雪隆安溪會館。
*早期会址设于巴殺口, 土產俱樂部内及吉靈街71號(現為58號),现会所位于安邦路門牌67號。
载自雪隆安溪會館
Friday, October 16, 2009
吉隆坡赤溪公馆
赤溪,田头,铜鼓先祖源自中国中原,因避祸流离,避居于中国广东省,赤溪,田头县,又因家乡贫瘠,谋生不易,离乡背井而远渡重洋落籍本邦,凭着刻苦耐劳,赤手空拳,经过几代的奋斗,才建立今日的家园。
早期吉隆坡的开采锡矿业,并大兴土木开发吉隆坡,雇用大量工人,致大量赤溪田头人相继南来,大多数在矿场里工作,妇女即当洗硫琅淘锡米,一般上生活很贫苦。甲必丹叶观盛为谋求同乡福利,联络乡谊独资创立吉隆坡赤溪公馆(就是现屹立于吉隆坡苏丹街门牌85号五层店铺)。
于一八八五年先贤甲必丹叶观盛捐献馆址设馆,领导公馆为同乡做出莫大贡献,继甲必丹之后,其公子叶大慈,拿督李广霖等先贤相续接班领导,使公馆成为活跃乡团之一。于一九四一年日炸期间,一切会务停顿,许多先贤的事迹记录皆尽失,庆幸公馆两层旧店屋仍未受破坏,但公馆财务上遭受不景,幸获得同乡协力捐助,解决困境,但重建策划皆不能进行。直至一九六八年郑思昌任会长,重建计划积极推行,虽经多番波折和困难,於一九八四年五层新大厦终於落成。
*位于Jalan Sultan 。
“吉隆坡赤溪公馆”
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隆雪中华百货商公会
简称隆雪中华百货商公会(Selangor & F.T. Chinese Textiles & General Goods Merchants Association)。其前身为雪兰莪百货组合、雪兰莪中华百货商公会等。旨在团结同业,维护会员在商业上的权益,提高同业的工商业知识与技能,为慈善和教育事业尽力。成立于1942年。由颜燧南、张南棠等召集创办。1942年12月1日召开会议,选出第1届理事会成员。主席梁震欧,副主席张渭初。宗旨:维护会员利益,团结同业,致力于支持华教工作,于1987年成立奖学金委员会,并积极参与华人社会各项慈善公益活动。
历任会长有:叶立基、黄俭庭、颜燧良、赵金陵、黄汉良。
*会址于苏丹街59号。
载自隆雪中华百货商公会
Thursday, October 8, 2009
威镇宫观音寺
*威镇宫观音寺位于茨厂街街尾的Maharajalela路,与隆雪中华大会堂,陈氏书院为茨厂街街尾重要地标与历史关系。
威镇宫观音寺是首都市区内的一座百年古刹。在吉隆坡开埠后,寺后的山岗,即默迪卡球场精武山一带是华人义山。因此,有人认为威镇宫前身是依附在义山的大伯公庙。
威镇宫初建时是一间神庙,庙身小而简 ,庙前是座中国式的木亭,庙内供奉着源自福建的张公圣君三义兄弟,也就是俗称的法主公义兄弟。故此间一般上年纪的福建人仍称呼此庙为“法主宫”。 威镇宫建立的确实年份无从可查。目前,庙内所保存的三项近百年的物件,如“威镇宫”木匾,乃於光绪庚子年由武荣乡田信士尤清来敬奉;大雄宝殿的一张神案乃於光绪壬寅年瓜月吉日信女朱同娘所赠;安置在亭子里的铜香炉是1898年的供奉品。
早年吉隆坡福建人建立此庙,使之和雪兰莪福建会馆保持密切关系。1919年3月28日政府宪报颁布,此为福建人拜神地,由福建会馆经营管理。 根据过去的记录,福建会馆雇用一人专门巡庙,而庙内香火事则由菜公菜婆掌管。经数十年之久,其间虽有掌管人告老更新,但皆为菜公菜婆,未有和尚参与。 迨至1911年,掌管庙内香火之菜公菜婆决意回国,向会馆辞职。会馆乃得一来自福州鼓山寺广通和尚,接办庙内香火事务。广通法师或更早到庙任住侍,过去庙内大殿前右额一块贺匾,槟城极乐寺住持圆瑛、老昆两位上人所赠,致贺日期为“大清光绪庚子年冬月毅旦”,那是1900年的事。 这也标志着威镇宫已从一间纯粹拜神的地方,逐渐转成日趋拜佛和弘法的寺庙。
1938年,当时的住持达真大和尚,来自福建兴化极峰孝寺,奔走槟城及棉兰等地化缘募捐,扩建大雄宝殿,左右客厅,两层的后座,楼阁,重修寺前门面牌楼,移置凉亭,围菜花基及铺砌道路。扩建碑志上称此庙为观音寺。这是威镇宫观音寺的由来。目前庙内所供奉的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千手观音、阿南、迦叶、韦驮、关帝、地藏王等菩萨,这些佛像金座应是扩建后始有的。
1963年2月24日,威镇宫侧毗邻真如社制香坊失火,殃及庙宇,福建会馆偏匠修葺。当时庙的住持是振敏法师。 1974年,振敏法师圆寂,由其女徒弘能主持,直至1988年弘能圆寂后为止。较后,隆华法师应邀协助,暂时管理庙务。
1989年2月13日凌辰的一场火灾,隔邻真如香社及万寿香料制造坊化为废墟,威镇宫部份焚毁倒塌,被当局列为危楼,暂时封闭。 5月10日举行春修动土礼,恭请雪兰莪福建会馆会长刘景成,福联会会长林玉静及顾问伯圆法师联合主持,随后即进行首期修建工程,经半年馀时间完成。威镇宫观音寺随后重新开放。
1990年4月展开次期修建及美化工程,於1991年1月竣工,并在1月27日举行重修落成大典。
载自威镇宫观音寺
Friday, October 2, 2009
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一个陪伴各族人民走过百多年历史的古迹建筑,在吉隆坡地区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很多人以为陈氏书院,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私塾或学校;也有一些人认为它是一个古庙,其实不然。
吉隆坡陈氏书院的创立是源自广州西关陈氏书院,1894年(清光绪甲午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也是同一年内,广州西关陈氏书院建竣落成。 宏伟的建筑、慎重的布局、精美的木雕、石雕、陶塑、金铸和彩绘,让当时受邀出席参观的吉隆坡大锡矿家陈秀连惊叹不已,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氏书院不是私塾,也不是古庙,它是陈氏宗嗣,古时一般人都有宗嗣或家庙,宗嗣和家庙不尽相同,两者在建筑上的最大分别是家庙的屋顶通常会放龙雕,而宗嗣则以鳌(大鳖)来祈望后世子弟能“独占鳌头”(中状元)。 据说古时皇宫石阶前都刻有鳌(大鳖)的头,平民百姓只有在状元及弟时,才可以踏上,所以后来的人就以此来比喻占首位,或名列前矛。 另外《山海经》中也有记载,鳌居深海之中,只要鳌一翻身,必定引来滔天大浪,只有观世音能将它收服。
在中国宋朝以后,尤其明清时期,大批洋人到中国来,广州首当其冲,成为最多洋人聚集的地方,受到不少外来文化的冲击。 再者,由于远离中央,对清廷的归服自然不如其他地区来得强,加上清廷无能,常使广州成为强权下的牺牲品,使广州人民对清廷“对外谄媚阿谀、对内剥削压迫”的作风益发不能苟同,所以当时广州各宗嗣纷纷散播反清思想,带有浓厚的反清色彩,因为这样,清廷对广州的宗嗣组织活动也特别注意。
为了避免引起清廷不必要的猜忌,广州陈氏宗嗣就以“书院”来命名,严格上来说,它是陈氏宗嗣,但就其建筑特色来看,它的建筑结构是介于“家庙”和“宗嗣”之间,如果我们多加留意,就可以发现在陈氏书院的屋顶上,不但有两条雕功细致的神龙,在龙的后边还分别放了两只鳌。
成立于1896年的吉隆坡陈氏宗亲会,同年创建了“雪兰莪陈氏书院总墓”(今坤成小学旁)。 到了1897年12月15日,适逢英国殖民政府拍卖土地,大锡矿家陈秀连以每洛(Lot)500元的价钱,标得吉隆坡八打灵大街7间相连的店铺地段,总值3500元。 当时由于一方面要整顿市容,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大火灾,英政府规定必须在一年内兴建价值800元以上的砖屋。 有了土地以后,陈秀连随即派人前往中国广州西关陈氏书院勘察,完成图样绘测,返马后按原有图样缩小规模,绘成建筑图。
当时为了让建筑工程更顺利进行,陈秀连就联同陈春、陈新禧集资,合力策划,从广州请来画师、雕工,从广州订来大批陶瓷,石料则从马六甲运来。 由于工程浩大,无法在一年内完成,故向当局申请展期一年。 当时耗资的财力和物力甚大,据说当时每个月发薪粮时,陈秀连必须用马车载送白银来分派给所有员工。 在建筑工程开始不久后,3位合资,共同策划的发起人分别遭遇不测,工程一再延误,1899年又向当局申请延期申请,获当局批准延期6年至1905年。
当时经营和记号的矿家陈在田每年参加公祭时,眼见书院建筑工程被搁置,心里就很难过,在一次参加春祭时,适逢他的新矿场动土开采之时,于是他暗自向先祖祈求,立誓若能挖得锡产丰富的“锡米仓”,就出资完成书院的建筑工程。 后来,果然如愿以偿,书院工程重新开工,当局又批准延期一年至1906年。 1906年2月9日,陈秀连、陈春、陈新禧正式立下字据,将土地送给以陈在田为主的陈氏宗亲,并为永久管理产业。
吉隆坡陈氏书院终于在1906年建竣,1908年获当时的参政司享利康威具尔菲(HENRY C. BELFIELD)签准入伙纸,根据地契上的规定,当局只收年租2元,由当时的参政司代表雪州苏丹签发。
星洲日报‧报导:林青青‧2000/08/20
隆雪陈氏书院宗亲会
隆雪陈氏书院宗亲会(Persatuan Keturunan Chan She Shu Yuen Kuala Lumpur & Selangor)成立于1896年(清光绪丙甲年),是陈氏的血缘组织,由锡矿家秀连,新禧,陈春及在田等四位先贤和其它陈氏宗亲在吉隆坡创立,同年又创建雪兰莪陈氏书院总坟。
1897年,由陈秀连向英殖民地政府标得七间毗连店铺地段后动工兴建陈氏书院,建筑结构规格设计皆仿自广州陈氏书院,惟规模较小规模较小。建筑工程达十年之久,迟至1908年才正式获得入伙纸。书院的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美仑美奂,是中国境外难得见到的古粤建筑物,并被马来西亚政府列为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古建筑。书院正庭的德星堂主龛位供奉太始祖舜帝重华公,始祖陈胡满公及开漳圣王陈元光公等圣像,四周县挂名人对联,书香满堂,古意盎然,吸引无数游客。
雪隆李氏宗亲
*李氏宗亲曾暂借苏丹街的锦伦泰为办事处,锦伦泰为李孝式产业。1972年转手于林德来开酒楼饼家,锦伦泰名字被保留下来。后来锦伦泰酒家也搬离苏丹街,现原址已成为批发中心。
雪隆李氏宗亲创立于1948年,弹指光阴,已历61寒暑矣。在未正式注册之前,雪隆李氏宗亲之组织,采用值理制,即系每逢春秋二祭,由当值负责人通知宗亲齐集总坟扫,晚间则设宴饮福,藉此联络宗谊。
前辈宗长:孝式,旺记,延年,润添,谭燕等,鉴于宗亲组织散漫,遂于1948年9月4日发起修筑总坟,并在举行秋祭之时,倡议组织李氏联宗会,藉以联络宗谊,共谋福利,由小团结达致大团结,促进国家繁盛。当晚赴宴者多达三百人,孝式等人被视为宗亲会发起人,即席举。
经过多方奔走和群策群力之下,在短短的两个月内,获得宗亲们热烈响应,乃于1948年11月28日假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举行宗亲大会,出席者极为踊跃,数达二百余名,一致通过成立“李氏联宗会”及通过宗亲会章程,即席募捐经费共筹获1千5百90元。票选首届董事35名及候补董事10名,复于12月5日董事复选首届职员,芳名如下:会长:孝式,副会长:旺记,延年,总务:镜鸿,副总务:天寿,占如,财政:吉庆,中文书:远庭,英文书:谭燕,交际:耀宗,文信,查账:开良,柏立,调查:瑞玉,高浦。暂借吉隆坡苏丹街锦伦泰部分地方为办事处,积极推动会务。
“广招会员”及“筹建会所”为当时两个重大任务,并可相辅而行,以收宏效。1949年2月13日召开次届会员大会,通过广招会员计划及奖励办法,以鼓励更多的宗亲入会,加强力量。当任会长敦李孝式爵士觅得半山巴郁才园附近,有铺地两间(即现址),颇发展潜能,地主刘南言君原拟将其铺地与润添宗长自置屋地交换,后再售予宗亲会,因手续迟迟未办妥,刘君直接照原价7千元售予宗亲会。1949年5月间,由产业受托人孝式,延年,成枫,李有等4人,签押购置会址授权书,以图永久基业。
另一方面,筹募建筑基金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先成立筹建会所募捐小组13人,分组亲赴各地,劝请宗亲支持,获得群起响应,益增信心。
1950年9月19日政府正式批准本会豁免注册。建筑会所图册亦蒙当局批准,即推选建筑专员15名负责建筑事宜。因建筑统制条例所限,延至1954年4月25日始举行奠基礼,由李王公司以8万余元,包工料承建三层大厦,各处捐款未臻理想,遂由敦李孝式会长向渣打银行透支4万5千元,以清还建筑费。1955年7月10日举行开幕典礼。
1989年鉴于原有章程以不符合时宜,遂成立修改章程小组,并易名为:雪隆李氏宗亲会。新章程于1990年10月30日获社团注册官批准后生效施行。
为使宗亲会美观及增加收入,大厦的全部装修工程在一九九六年初完成,办事处由二楼迁至三楼,二楼全座租给一家亲酒家。另一方面,宗亲会重修总坟的围墙及其化美化工作,亦于一九九一年完成。供奉太上老君神像,于一九九零年十二月十一日正式开光,以便宗亲可以上香致敬。
*早期会址设于苏丹街锦伦泰内,现会所位于吉隆坡半山芭。
载自雪隆李氏宗亲
Thursday, October 1, 2009
吉隆坡河婆同乡会
*吉隆坡河婆同乡会曾借苏丹街62号和平俱乐部为办事处,和平俱乐部现原址已重建为现代酒店。
吉隆坡同乡人数多,但同乡在社会事业与地立,日臻进展,诚为可喜之兆。同乡热心人士,因有组织同乡会之议,并以设会所为首先目标,此议获得同乡热烈响应。一九六八年十月十三日下午二时吉隆坡河婆乡亲们,假吉隆坡联成建筑有限公司办事处,举行发起筹组河婆同乡会,到会者有:张纬添、黄汝约、刘英明、蔡美全、张青钱、刘佑清、张锦疋、刘兴沐、黄克成、黄纪达等同乡。席间议决事项有本会临时办事处暂设苏丹街62号和平俱乐部内。
一九六八年十月十四日在和平俱乐部礼堂选出筹备会职员:顾问张锦疋,法律顾问蔡庆昌律师,正主任张纬添、副黄纪达、张谦结,正财政蔡美全、黄汝约,正募捐刘佑清、副刘英明,正宣传蔡明岐,正联络刘辛甫、副刘天昌,中文书张青钱、副张纬卿,英文书张纬案,委员蔡汉强、张有雄、蔡郁、刘克明、刘兴暹、黄克成、刘兴沐、刘维馨、李国华、刘子产、刘茂年、蔡汉祥、蔡波、蔡家鲁、张纬杰。
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五日在吉隆坡中华大会堂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选出临时主席张国林先生、记录蔡忠庭先生。在大会致词者有大会主席张国林,筹委会主席张纬添,副主席张谦结及乡贤蔡三阳、张武易、邓志明、李亚景、刘辛甫、张锦疋、蔡郁等多位,均以团结同乡,共谋同乡福利,为下一代著想,为河婆同乡争光荣,并以“敬恭桑梓,启后承先”之精神勖勉。当晚宴会筹得建筑基金六十余万元。即席选出第一届执委,黄纪达先生在复选中当选会长。
一九七一年正月十七日召开特别会议,议决购置会所两间店面,价钱七万五千元,搬迁费二万二千元。并成立九人建筑小组,人选如下:黄纪达、张纬添、蔡美全、黄汝约、张青钱、刘天昌、蔡庆昌、张纬案、蔡高画。其后又委任黄纪达,张纬添,蔡美全,黄汝约四人负责会址过名手续。
本会大厦动土于一九七四年六月六日,在建筑小组诸乡贤努力之下,经历两年余之施工与装饰,耗资九十余万元,终于一九七七年四月九日,子时举行提灯进伙仪式。至此本会六层大厦巍峨矗立在吉隆坡半山芭区,樟吉淡美多拉路,基业永垂!
一九九四年耗资四十余万元的美全礼堂落成,扩大了活动场所;一九九八年由拿督黄纪达出资装饰的纪达礼堂开幕,集议有舒适的厅堂。本会会员逐年的增加,参与社团活动频繁,继续不断地成长茁壮中!
*早期会址设于苏丹街和平俱乐部内,现会所位于吉隆坡半山芭区。
载自吉隆坡河婆同乡会
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雪兰莪福建会馆
雪兰莪福建会馆(Persatuan Hokkien Selangor )早在一八八五年前即告创建。乡贤创始之日即在吉隆坡谐街七号延聘塾师,设馆授徒,名为“福建公司”,先贤则合献出吉灵街四十一号地方一段为建馆之用。
自一九二六年,洪启读先生就任福建会馆总理时即决心重建会馆,于一九二九年兴工将原有陈旧之原馆宇拆卸重建新馆舍,迄一九三O年竣工。
一九六六年六月初,本会动工兴建新会馆,同年十二月底全部工程告竣。增建为四层楼大厦,全座巍峨矗立于本埠金融商业繁盛中心。
本会馆向以扶助教育、造福社会、慈善公益为已任。尤以雪兰莪中华独中、中华国民型中学(中华中学前身)、中华国民型华文女校(中华女校身)等,俱属本会馆及热心教育之同乡人士所创设。其时各校在行政及经济方面皆为独立,惟今雪兰莪中华独立中学每年由本会馆续拨十二万元资助经费。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谐街七号,现会所位于Jalan Hang Lekir。
载自雪兰莪福建会馆
雪隆精武体育会
1909年,中国武术名家霍元甲在中国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校〉,树立〈强国先强民〉宗旨,提倡武术。1910年订立章程改组为〈上海精武体育会〉,确立以传授武术,强身健体,发扬体、智、德三育的宗旨。随後遂成立上海中央精武,并远向南洋各地传播精武主义。
吉隆坡社团领袖仰慕上海中央精武体育会之组织,函索中央精武章程及精武丛书,并得到上海中央精武派人南来协助,乃倡议组织雪兰莪精武会。上海中央精武於1920年间派遣〈精武五使〉,罗啸璈、黎惠生、叶书田、陈公哲及陈士超南来宣扬精武主义,表演精武拳艺、各地热烈响应。当时热心於召集精武的社会领袖包括有:陆运怀、陆运日、梁顺玲、谢少铭、符云卿、曹尧煇、朱嘉炳、叶隆兴、辛百卉、廖荣枝、何锦堂、余东旋、陈泰阶等。
1921年9月间“雪兰莪精武体育会”获准注册,正式成立,以提倡体、智、德三育,发扬智、仁、勇三达德,完成最高尚之人格为宗旨,在吉隆坡谐街设立会所,首任会长为张郁才,副会长辛百卉,其他重要职员有曹尧煇、梁隆福、陈泰阶、黄强亚等。
雪兰莪精武创立以后,在先贤们的努力推动下,会务迅速发展。除积极发扬武术外,并致力提倡健康文化艺术及体育活动如:中、英文补习班,书画,奕棋、音乐、戏剧、摄影、杠子及各种球类运动。此外尚有服务团之设立。对於社会公益如筹募义款,账济灾民,捐助慈善机关皆尽力以赴,同时也训练武术指导。由於精武体育会不涉及党派政治活动,并且严明的会规,会员严守纪律深得社会之好评与支持,会员人数逐渐增加,声势日渐壮大。
精武以〈唯精唯一,乃武乃文〉,〈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精神,於1929年在会所内创办精武学校。其时特设立半日班以容纳受英文教育之华人子弟。
在三十年代,精武拟定了长远计划,以全面发展精武大业,其目标包括:(一)兴建精武学校;(二)建立会所;(三)建运动场;(四)加强会务活动; (五)组织马星精武总会。这些计划和目标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项计划受阻不能进行,日军南侵沦陷期间会务亦告停顿。光复後,精武即重整旗鼓迅速恢复活动。 以上计划至五十年代初期皆能一一实现。
战後发行彩票,彩票之盈馀使精武积存大笔基金加上多年的积蓄,购置了许多产业。1947年购买精武山上的地段,於是重组了以陈泰阶为首,郑权洲,曹尧煇、侯西才,梁隆福、林文泽、叶宝、汤宝源、苏展鹏、郑玉,何国英等人为委员的建筑委员会,以推行建校建会计划。
1950年本会统筹统办的巴沙律精武学校落成,1951年正月由会长张郁才主持揭幕。当时精武学校除传授学识外,对於道德、体魄、思想与纪律也极为重视。校内有武术及服务团之组织,为精武事业培养基干人才,现改为精武国民型华文小学。
位於吉隆坡惹兰汉拔的精武会所和体育馆是於1950年初兴建,於1951年8月31日由当年雪兰莪州苏丹希沙慕汀阿南莎殿下主持奠基典礼,1953年建竣。同年12月11日由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先生主持开幕典礼,社会贤达济集一堂,参与盛会,成为精武历史上光荣的一页。
矗立於精武山上的宏伟新会所的建成,奠下了精武大业的基础。随後奥林匹克规模的游泳池於1954年竣工,并於1955年4月9日由社会领袖李光前先生主持开幕,同时一连三天举行星、槟、隆三角埠际游泳赛,为雪兰莪华人举办游泳赛之先声。当时精武体育馆及游泳池之设备,称冠於东南亚。
这时期精武事业如日之东升,会员逾万,气象蓬勃,活动更为多姿多彩,举凡武术、游泳、篮球、音乐、歌舞皆极为活跃,成绩斐然,国手迭出,富丽堂皇的会所俯瞰吉隆坡市区,与历史悠久的中华大会堂相映成辉。〈精武山〉乃成为公众观赏的名称,许多盛大的华人集会、世界音乐名家表演、武术大汇演、商业展销会等等亦在精武会所举行。
五十年代末,由於开支增加,精武部份产业如店铺地段逐渐被出售,迨至七十年代,负债殊钜,一些活动也因此而沉寂下来。
从1992年6月28日起修改为“雪隆精武体育会”。
载自雪隆精武体育会
Sunday, September 13, 2009
雪隆嘉应会馆
*嘉应会馆的庙宇式前身,难得一见的旧相片....如果建筑物能被保留下来,将是茨廠街的特色景点。
雪隆嘉应会馆与全国各地众多的嘉应同乡会所沿用的“嘉应五属”概念,是指中国广东省梅县、蕉岭、五华、兴宁、平远五个地区,源自清朝末年的区域划分。因此,会员并没有包括大埔及丰顺两地的客属同乡在内。
雪隆嘉应会馆(Persatuan Ka Yin W.P Kuala Lumpur & Selangor )创立于1898年 ,创办人是潘阿岳、姚德胜、张运喜、李桐生和郑安邦等先贤。会馆大厦座落于吉隆坡苏丹街56区74号(No. Lot 74, Seksyen 56)的地段,是先贤集资在1898年向政府购买的。1902年开始建筑馆舍,花了五年的时间,完成 庙宇式的正身一座,1910年著手扩建左右横屋两座,至此神庙式的馆宇正式建成。
后来雪隆嘉应会馆重建为一座四层楼建筑物,拥有6间店面。店铺和第二、三层的单位分别租予客户作经营生意和办公之用,第四层则辟为本会馆会长室、秘书室、尚有礼堂、会议室、研讨室和厨房供会馆活动之用途。此外,本会馆还有两间店铺分别座落在吉隆坡中心敦李孝式街和安邦埠大街。
1971年成立妇女部,近数年活跃起来,落力推动组成合唱团及举办插花班和烹饪班等活动。青年部是在1977年成立,由吴德芳担任主任,学艺活动有金石篆刻班、书法班和绘画班。这些活动也开放门户给外籍和非华裔的人士参加,可说是开创华社乡团的先河。
张灵总理于1916年提议普及教育、倡组学校,获得认同,中国学校遂创立于1917年,借用苏丹街会馆上课。1938年获得政府赠送吉隆坡陆佑律一块两英亩半的土地充作校址,在热心乡贤及社会人士的慷慨解囊捐助下,1941年耗资三万多元的新校舍终于落成。中国学校创办至今,根据传统,董事长一职都是由本会馆会长出任,并获得本会馆及领导人持续不辍的经济赞助。
雪隆嘉应会馆能拥有今日的完善组织规模与稳固的经济基础,乃是高瞻远瞩的先贤们出钱出力、努力耕耘,逐年累积下来的成果。本会馆的现任领导层与同乡,将会秉承此优良传统,继续发展会馆的基业,俾为同乡谋取更多的福利,进而为国家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载自雪隆嘉应会馆
雪隆嘉应会馆与全国各地众多的嘉应同乡会所沿用的“嘉应五属”概念,是指中国广东省梅县、蕉岭、五华、兴宁、平远五个地区,源自清朝末年的区域划分。因此,会员并没有包括大埔及丰顺两地的客属同乡在内。
雪隆嘉应会馆(Persatuan Ka Yin W.P Kuala Lumpur & Selangor )创立于1898年 ,创办人是潘阿岳、姚德胜、张运喜、李桐生和郑安邦等先贤。会馆大厦座落于吉隆坡苏丹街56区74号(No. Lot 74, Seksyen 56)的地段,是先贤集资在1898年向政府购买的。1902年开始建筑馆舍,花了五年的时间,完成 庙宇式的正身一座,1910年著手扩建左右横屋两座,至此神庙式的馆宇正式建成。
后来雪隆嘉应会馆重建为一座四层楼建筑物,拥有6间店面。店铺和第二、三层的单位分别租予客户作经营生意和办公之用,第四层则辟为本会馆会长室、秘书室、尚有礼堂、会议室、研讨室和厨房供会馆活动之用途。此外,本会馆还有两间店铺分别座落在吉隆坡中心敦李孝式街和安邦埠大街。
1971年成立妇女部,近数年活跃起来,落力推动组成合唱团及举办插花班和烹饪班等活动。青年部是在1977年成立,由吴德芳担任主任,学艺活动有金石篆刻班、书法班和绘画班。这些活动也开放门户给外籍和非华裔的人士参加,可说是开创华社乡团的先河。
张灵总理于1916年提议普及教育、倡组学校,获得认同,中国学校遂创立于1917年,借用苏丹街会馆上课。1938年获得政府赠送吉隆坡陆佑律一块两英亩半的土地充作校址,在热心乡贤及社会人士的慷慨解囊捐助下,1941年耗资三万多元的新校舍终于落成。中国学校创办至今,根据传统,董事长一职都是由本会馆会长出任,并获得本会馆及领导人持续不辍的经济赞助。
雪隆嘉应会馆能拥有今日的完善组织规模与稳固的经济基础,乃是高瞻远瞩的先贤们出钱出力、努力耕耘,逐年累积下来的成果。本会馆的现任领导层与同乡,将会秉承此优良传统,继续发展会馆的基业,俾为同乡谋取更多的福利,进而为国家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载自雪隆嘉应会馆
雪隆海南会馆
苏丹街的九层楼雪隆海南会馆大厦
雪隆海南会馆(Persatuan Hainan Selangor & Wilayah Persekutuan )创立于1889年,迄今(2002)已有113年悠久的历史。会馆草创时,馆址设在吉隆坡谐街49号,称为“琼府会馆”。1911年之后易名为“雪兰莪琼州会馆”,1991年始正名为“雪隆海南会馆”。会馆现存最古老历史纪念文物,当数天后庙当年的一座铜香炉。先贤就是根据这座古铜香炉,追寻当初会馆创立的一缕缕蛛丝马迹。
这座直径逾尺的古铜香炉,现置于乐圣岭天后宫大殿内,抹得光可鉴人,香炉上刻着:“光绪十六年孟春吉日”9个字,左边更刻上“蕉赖广成敬奉,粤东羊城元和铸造”字样。光绪十六年为公元1890年,这足以间接说明当年谐街49号的天后宫,可能是在那一年(1890)落成启用,不过,在铜香炉自中国运抵吉隆坡之前,应该早已有天后宫的成立及存在了。
据一般建会馆及建庙宇所依循的程序,先是拥有简单的坛,再次改建为简陋的小庙宇,最后才扩建为砖瓦大庙,进而组成了会馆。一般上而言,在没有会馆之前,乡亲及善信,多以神坛或神庙为联络乡谊或商议事务场所。由于重要性与日俱增,会馆随着组成而逐渐地反客为主,神明所在的宫或庙,最终成为会馆的附属机构了。
1956年6月23日,雪兰莪琼州会馆执委会议上,根据天后宫香炉上铭刻“光绪十六年”推算,已有67年历史,遂照香炉上年份记载,议决1889年为会馆创建年份,同一执委会议也通过议决案,确定每年阳历8月15日为馆庆纪念日。
会馆创始人
雪隆海南会馆创始人为叶勇,又名叶荣,原籍何县何乡何村,无从考证。叶勇先贤早年自海南岛家乡南来谋生,据说初期在马六甲业猪(猪贩或猪农)时与叶亚来相识。叶亚来当时(1860年左右)在马六甲与森美兰芦骨之间来往,从事贩卖猪只生意,两人可说是同业关系。
根据另一说法,在这之前,叶勇与叶亚来,曾一起在马六甲某矿场当过“伙头”(即厨师),份属同事之谊。后来,吉隆坡之战爆发,叶勇先贤协助叶亚来领军作战,相交愈发莫逆。1873年吉隆坡战火平熄后,叶亚来除大封“功臣”之外,更尽量照顾曾经一道出生入死的一班同袍,分配土地给各省籍人士以兴建同乡会。叶勇先贤与叶亚来是战友又属宗亲,于是取得了吉隆坡谐街49号(起初为59号)地段,建立“琼府会馆”。
1889年(清光绪15年、岁次已丑年),叶勇先贤为适应社会需求及联络同乡,乃召集乡亲集资,于谐街49号建造“土泥葛宅”(即泥墙亚答屋顶之简陋屋子),设立“琼府会馆”,其后附设天后宫,除奉拜神明外,也藉此场所联络同乡。 这就是雪兰莪琼州会馆最初组成之肇端。据知,当时雪兰莪境内海南籍人口,在巴都知甲英人甘密园工作者,大约40人,在吉隆坡居住者,大约30人,连同巴生及巴生港口处者,共约一百人。
1904年(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年),因鉴于谐街49号馆址狭小,不敷应用,也不雅观,大力主张会馆迁建。乡贤召集众同乡举行迁建馆宇会议,会中通过将在苏丹街的天后宫地段,改建馆所,使会馆与天后宫合并为一。
苏丹街天后宫之地段,原是由新茂隆号东主史仁章先生向雪兰莪参政司申请所得,经办妥领地手续,并取得一纸证明书,惟该一纸公文并非正式牙兰文件。同乡大会推举王兆松、符辉安、秦志旭及黄辉明等乡贤,向雪参政司申请获准建会馆。在众乡亲大力支持下,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年)即兴工建馆,直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年)始告竣工。
1917年至1918年,馆前空地扩建二层屋宇,除设立侨南学校外,其他部份作为会馆办事处,正门也挂起新的招牌,“琼府会馆”易名为“雪兰莪琼州会馆”。
二战日治期间,馆务停顿,学校停办。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马来亚光复后,会馆恢复活动,重新登记馆员,侨南学校复办。由这年开始,侨南由夜校改为日夜学校(夜学为补习班)。
1949年韩战爆发,胶锡价格飞涨,各行各业兴旺。会馆开始关注两大计划:重建会馆及迁建校舍。但鉴于人力财力有限,如果两大计划同时进行,则会馆财务负担过重,於是遂有先重建馆宇抑或先迁建侨南之议。
当时,侨南觅购新校地,即不易又费时,而建馆方面,则只需原址拆除扩建即可。1950年1月20日,会馆执委会议推翻原来先建校后建馆的议决,准备先进行建馆计划。预计只建三层楼,建筑费大约7万元。
耗资达50馀万元之九层楼新大厦,於1965年竣工。同年8月15日,本馆敦请当时副首相敦亚都拉萨於庆祝76周年纪念暨新厦落成开幕礼上主持剪彩。新大厦落成后,底层至五楼出租生息,其馀充作本馆办事处及礼堂,顶层为天后宫。(现已迁至乐圣岭天后宫)
载自雪隆海南会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