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雪兰莪福建会馆
雪兰莪福建会馆(Persatuan Hokkien Selangor )早在一八八五年前即告创建。乡贤创始之日即在吉隆坡谐街七号延聘塾师,设馆授徒,名为“福建公司”,先贤则合献出吉灵街四十一号地方一段为建馆之用。
自一九二六年,洪启读先生就任福建会馆总理时即决心重建会馆,于一九二九年兴工将原有陈旧之原馆宇拆卸重建新馆舍,迄一九三O年竣工。
一九六六年六月初,本会动工兴建新会馆,同年十二月底全部工程告竣。增建为四层楼大厦,全座巍峨矗立于本埠金融商业繁盛中心。
本会馆向以扶助教育、造福社会、慈善公益为已任。尤以雪兰莪中华独中、中华国民型中学(中华中学前身)、中华国民型华文女校(中华女校身)等,俱属本会馆及热心教育之同乡人士所创设。其时各校在行政及经济方面皆为独立,惟今雪兰莪中华独立中学每年由本会馆续拨十二万元资助经费。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谐街七号,现会所位于Jalan Hang Lekir。
载自雪兰莪福建会馆
雪隆精武体育会
1909年,中国武术名家霍元甲在中国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校〉,树立〈强国先强民〉宗旨,提倡武术。1910年订立章程改组为〈上海精武体育会〉,确立以传授武术,强身健体,发扬体、智、德三育的宗旨。随後遂成立上海中央精武,并远向南洋各地传播精武主义。
吉隆坡社团领袖仰慕上海中央精武体育会之组织,函索中央精武章程及精武丛书,并得到上海中央精武派人南来协助,乃倡议组织雪兰莪精武会。上海中央精武於1920年间派遣〈精武五使〉,罗啸璈、黎惠生、叶书田、陈公哲及陈士超南来宣扬精武主义,表演精武拳艺、各地热烈响应。当时热心於召集精武的社会领袖包括有:陆运怀、陆运日、梁顺玲、谢少铭、符云卿、曹尧煇、朱嘉炳、叶隆兴、辛百卉、廖荣枝、何锦堂、余东旋、陈泰阶等。
1921年9月间“雪兰莪精武体育会”获准注册,正式成立,以提倡体、智、德三育,发扬智、仁、勇三达德,完成最高尚之人格为宗旨,在吉隆坡谐街设立会所,首任会长为张郁才,副会长辛百卉,其他重要职员有曹尧煇、梁隆福、陈泰阶、黄强亚等。
雪兰莪精武创立以后,在先贤们的努力推动下,会务迅速发展。除积极发扬武术外,并致力提倡健康文化艺术及体育活动如:中、英文补习班,书画,奕棋、音乐、戏剧、摄影、杠子及各种球类运动。此外尚有服务团之设立。对於社会公益如筹募义款,账济灾民,捐助慈善机关皆尽力以赴,同时也训练武术指导。由於精武体育会不涉及党派政治活动,并且严明的会规,会员严守纪律深得社会之好评与支持,会员人数逐渐增加,声势日渐壮大。
精武以〈唯精唯一,乃武乃文〉,〈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精神,於1929年在会所内创办精武学校。其时特设立半日班以容纳受英文教育之华人子弟。
在三十年代,精武拟定了长远计划,以全面发展精武大业,其目标包括:(一)兴建精武学校;(二)建立会所;(三)建运动场;(四)加强会务活动; (五)组织马星精武总会。这些计划和目标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项计划受阻不能进行,日军南侵沦陷期间会务亦告停顿。光复後,精武即重整旗鼓迅速恢复活动。 以上计划至五十年代初期皆能一一实现。
战後发行彩票,彩票之盈馀使精武积存大笔基金加上多年的积蓄,购置了许多产业。1947年购买精武山上的地段,於是重组了以陈泰阶为首,郑权洲,曹尧煇、侯西才,梁隆福、林文泽、叶宝、汤宝源、苏展鹏、郑玉,何国英等人为委员的建筑委员会,以推行建校建会计划。
1950年本会统筹统办的巴沙律精武学校落成,1951年正月由会长张郁才主持揭幕。当时精武学校除传授学识外,对於道德、体魄、思想与纪律也极为重视。校内有武术及服务团之组织,为精武事业培养基干人才,现改为精武国民型华文小学。
位於吉隆坡惹兰汉拔的精武会所和体育馆是於1950年初兴建,於1951年8月31日由当年雪兰莪州苏丹希沙慕汀阿南莎殿下主持奠基典礼,1953年建竣。同年12月11日由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先生主持开幕典礼,社会贤达济集一堂,参与盛会,成为精武历史上光荣的一页。
矗立於精武山上的宏伟新会所的建成,奠下了精武大业的基础。随後奥林匹克规模的游泳池於1954年竣工,并於1955年4月9日由社会领袖李光前先生主持开幕,同时一连三天举行星、槟、隆三角埠际游泳赛,为雪兰莪华人举办游泳赛之先声。当时精武体育馆及游泳池之设备,称冠於东南亚。
这时期精武事业如日之东升,会员逾万,气象蓬勃,活动更为多姿多彩,举凡武术、游泳、篮球、音乐、歌舞皆极为活跃,成绩斐然,国手迭出,富丽堂皇的会所俯瞰吉隆坡市区,与历史悠久的中华大会堂相映成辉。〈精武山〉乃成为公众观赏的名称,许多盛大的华人集会、世界音乐名家表演、武术大汇演、商业展销会等等亦在精武会所举行。
五十年代末,由於开支增加,精武部份产业如店铺地段逐渐被出售,迨至七十年代,负债殊钜,一些活动也因此而沉寂下来。
从1992年6月28日起修改为“雪隆精武体育会”。
载自雪隆精武体育会
Sunday, September 13, 2009
雪隆嘉应会馆
*嘉应会馆的庙宇式前身,难得一见的旧相片....如果建筑物能被保留下来,将是茨廠街的特色景点。
雪隆嘉应会馆与全国各地众多的嘉应同乡会所沿用的“嘉应五属”概念,是指中国广东省梅县、蕉岭、五华、兴宁、平远五个地区,源自清朝末年的区域划分。因此,会员并没有包括大埔及丰顺两地的客属同乡在内。
雪隆嘉应会馆(Persatuan Ka Yin W.P Kuala Lumpur & Selangor )创立于1898年 ,创办人是潘阿岳、姚德胜、张运喜、李桐生和郑安邦等先贤。会馆大厦座落于吉隆坡苏丹街56区74号(No. Lot 74, Seksyen 56)的地段,是先贤集资在1898年向政府购买的。1902年开始建筑馆舍,花了五年的时间,完成 庙宇式的正身一座,1910年著手扩建左右横屋两座,至此神庙式的馆宇正式建成。
后来雪隆嘉应会馆重建为一座四层楼建筑物,拥有6间店面。店铺和第二、三层的单位分别租予客户作经营生意和办公之用,第四层则辟为本会馆会长室、秘书室、尚有礼堂、会议室、研讨室和厨房供会馆活动之用途。此外,本会馆还有两间店铺分别座落在吉隆坡中心敦李孝式街和安邦埠大街。
1971年成立妇女部,近数年活跃起来,落力推动组成合唱团及举办插花班和烹饪班等活动。青年部是在1977年成立,由吴德芳担任主任,学艺活动有金石篆刻班、书法班和绘画班。这些活动也开放门户给外籍和非华裔的人士参加,可说是开创华社乡团的先河。
张灵总理于1916年提议普及教育、倡组学校,获得认同,中国学校遂创立于1917年,借用苏丹街会馆上课。1938年获得政府赠送吉隆坡陆佑律一块两英亩半的土地充作校址,在热心乡贤及社会人士的慷慨解囊捐助下,1941年耗资三万多元的新校舍终于落成。中国学校创办至今,根据传统,董事长一职都是由本会馆会长出任,并获得本会馆及领导人持续不辍的经济赞助。
雪隆嘉应会馆能拥有今日的完善组织规模与稳固的经济基础,乃是高瞻远瞩的先贤们出钱出力、努力耕耘,逐年累积下来的成果。本会馆的现任领导层与同乡,将会秉承此优良传统,继续发展会馆的基业,俾为同乡谋取更多的福利,进而为国家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载自雪隆嘉应会馆
雪隆嘉应会馆与全国各地众多的嘉应同乡会所沿用的“嘉应五属”概念,是指中国广东省梅县、蕉岭、五华、兴宁、平远五个地区,源自清朝末年的区域划分。因此,会员并没有包括大埔及丰顺两地的客属同乡在内。
雪隆嘉应会馆(Persatuan Ka Yin W.P Kuala Lumpur & Selangor )创立于1898年 ,创办人是潘阿岳、姚德胜、张运喜、李桐生和郑安邦等先贤。会馆大厦座落于吉隆坡苏丹街56区74号(No. Lot 74, Seksyen 56)的地段,是先贤集资在1898年向政府购买的。1902年开始建筑馆舍,花了五年的时间,完成 庙宇式的正身一座,1910年著手扩建左右横屋两座,至此神庙式的馆宇正式建成。
后来雪隆嘉应会馆重建为一座四层楼建筑物,拥有6间店面。店铺和第二、三层的单位分别租予客户作经营生意和办公之用,第四层则辟为本会馆会长室、秘书室、尚有礼堂、会议室、研讨室和厨房供会馆活动之用途。此外,本会馆还有两间店铺分别座落在吉隆坡中心敦李孝式街和安邦埠大街。
1971年成立妇女部,近数年活跃起来,落力推动组成合唱团及举办插花班和烹饪班等活动。青年部是在1977年成立,由吴德芳担任主任,学艺活动有金石篆刻班、书法班和绘画班。这些活动也开放门户给外籍和非华裔的人士参加,可说是开创华社乡团的先河。
张灵总理于1916年提议普及教育、倡组学校,获得认同,中国学校遂创立于1917年,借用苏丹街会馆上课。1938年获得政府赠送吉隆坡陆佑律一块两英亩半的土地充作校址,在热心乡贤及社会人士的慷慨解囊捐助下,1941年耗资三万多元的新校舍终于落成。中国学校创办至今,根据传统,董事长一职都是由本会馆会长出任,并获得本会馆及领导人持续不辍的经济赞助。
雪隆嘉应会馆能拥有今日的完善组织规模与稳固的经济基础,乃是高瞻远瞩的先贤们出钱出力、努力耕耘,逐年累积下来的成果。本会馆的现任领导层与同乡,将会秉承此优良传统,继续发展会馆的基业,俾为同乡谋取更多的福利,进而为国家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载自雪隆嘉应会馆
雪隆海南会馆
苏丹街的九层楼雪隆海南会馆大厦
雪隆海南会馆(Persatuan Hainan Selangor & Wilayah Persekutuan )创立于1889年,迄今(2002)已有113年悠久的历史。会馆草创时,馆址设在吉隆坡谐街49号,称为“琼府会馆”。1911年之后易名为“雪兰莪琼州会馆”,1991年始正名为“雪隆海南会馆”。会馆现存最古老历史纪念文物,当数天后庙当年的一座铜香炉。先贤就是根据这座古铜香炉,追寻当初会馆创立的一缕缕蛛丝马迹。
这座直径逾尺的古铜香炉,现置于乐圣岭天后宫大殿内,抹得光可鉴人,香炉上刻着:“光绪十六年孟春吉日”9个字,左边更刻上“蕉赖广成敬奉,粤东羊城元和铸造”字样。光绪十六年为公元1890年,这足以间接说明当年谐街49号的天后宫,可能是在那一年(1890)落成启用,不过,在铜香炉自中国运抵吉隆坡之前,应该早已有天后宫的成立及存在了。
据一般建会馆及建庙宇所依循的程序,先是拥有简单的坛,再次改建为简陋的小庙宇,最后才扩建为砖瓦大庙,进而组成了会馆。一般上而言,在没有会馆之前,乡亲及善信,多以神坛或神庙为联络乡谊或商议事务场所。由于重要性与日俱增,会馆随着组成而逐渐地反客为主,神明所在的宫或庙,最终成为会馆的附属机构了。
1956年6月23日,雪兰莪琼州会馆执委会议上,根据天后宫香炉上铭刻“光绪十六年”推算,已有67年历史,遂照香炉上年份记载,议决1889年为会馆创建年份,同一执委会议也通过议决案,确定每年阳历8月15日为馆庆纪念日。
会馆创始人
雪隆海南会馆创始人为叶勇,又名叶荣,原籍何县何乡何村,无从考证。叶勇先贤早年自海南岛家乡南来谋生,据说初期在马六甲业猪(猪贩或猪农)时与叶亚来相识。叶亚来当时(1860年左右)在马六甲与森美兰芦骨之间来往,从事贩卖猪只生意,两人可说是同业关系。
根据另一说法,在这之前,叶勇与叶亚来,曾一起在马六甲某矿场当过“伙头”(即厨师),份属同事之谊。后来,吉隆坡之战爆发,叶勇先贤协助叶亚来领军作战,相交愈发莫逆。1873年吉隆坡战火平熄后,叶亚来除大封“功臣”之外,更尽量照顾曾经一道出生入死的一班同袍,分配土地给各省籍人士以兴建同乡会。叶勇先贤与叶亚来是战友又属宗亲,于是取得了吉隆坡谐街49号(起初为59号)地段,建立“琼府会馆”。
1889年(清光绪15年、岁次已丑年),叶勇先贤为适应社会需求及联络同乡,乃召集乡亲集资,于谐街49号建造“土泥葛宅”(即泥墙亚答屋顶之简陋屋子),设立“琼府会馆”,其后附设天后宫,除奉拜神明外,也藉此场所联络同乡。 这就是雪兰莪琼州会馆最初组成之肇端。据知,当时雪兰莪境内海南籍人口,在巴都知甲英人甘密园工作者,大约40人,在吉隆坡居住者,大约30人,连同巴生及巴生港口处者,共约一百人。
1904年(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年),因鉴于谐街49号馆址狭小,不敷应用,也不雅观,大力主张会馆迁建。乡贤召集众同乡举行迁建馆宇会议,会中通过将在苏丹街的天后宫地段,改建馆所,使会馆与天后宫合并为一。
苏丹街天后宫之地段,原是由新茂隆号东主史仁章先生向雪兰莪参政司申请所得,经办妥领地手续,并取得一纸证明书,惟该一纸公文并非正式牙兰文件。同乡大会推举王兆松、符辉安、秦志旭及黄辉明等乡贤,向雪参政司申请获准建会馆。在众乡亲大力支持下,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年)即兴工建馆,直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年)始告竣工。
1917年至1918年,馆前空地扩建二层屋宇,除设立侨南学校外,其他部份作为会馆办事处,正门也挂起新的招牌,“琼府会馆”易名为“雪兰莪琼州会馆”。
二战日治期间,馆务停顿,学校停办。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马来亚光复后,会馆恢复活动,重新登记馆员,侨南学校复办。由这年开始,侨南由夜校改为日夜学校(夜学为补习班)。
1949年韩战爆发,胶锡价格飞涨,各行各业兴旺。会馆开始关注两大计划:重建会馆及迁建校舍。但鉴于人力财力有限,如果两大计划同时进行,则会馆财务负担过重,於是遂有先重建馆宇抑或先迁建侨南之议。
当时,侨南觅购新校地,即不易又费时,而建馆方面,则只需原址拆除扩建即可。1950年1月20日,会馆执委会议推翻原来先建校后建馆的议决,准备先进行建馆计划。预计只建三层楼,建筑费大约7万元。
耗资达50馀万元之九层楼新大厦,於1965年竣工。同年8月15日,本馆敦请当时副首相敦亚都拉萨於庆祝76周年纪念暨新厦落成开幕礼上主持剪彩。新大厦落成后,底层至五楼出租生息,其馀充作本馆办事处及礼堂,顶层为天后宫。(现已迁至乐圣岭天后宫)
载自雪隆海南会馆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雪隆自由车摩多西卡商会
早期在吉隆坡茨厂街一百四十九号的会址
雪隆自由车摩多西卡商会(Selangor & Kuala Lumpur Cycle & Motorcycles Dealers’Association)成立于1911年,原名雪兰莪自由车商会,作为联络同业感情。
1941年,太平洋战阵爆发,日寇占领马来亚人心恐慌,会务乃告停顿,又因本会涉於参加救济国内难民及抗日活动,恐被日军检举受害,所有三十年来之组织记录文件资料,均被毁灭於一旦,不过相传每年7月25日,均举行一项庆祝纪念仪式。
1945年,日军投降,可是英军光复马来亚后,本邦重新又恢复着英属殖民地时代,随着商会也筹备恢复组织与活动。当时杨理先生获选为总理会组织会务,为同业共谋利益。
1951年当殖民地时期,当局实行徵收各种脚车,及零件和附属品的税项甚感荷刻,与各种繁杂问题,营业深受打击影响,因此商会特联合各属会,发动召闻一项全马自由车商会代表,联合大会共商对策,曾经一番努力,争回简化之关税手续问题,为星马同业争取权益,此后每年均有举行一次全马性的自由车商会暨车商公会联合代表大会,轮流由各州负责主办召开。
1969年4月23日,会员大会提出修改章程及名称,因为目前本会之会员除了经营脚车外,亦有改行经营摩多西卡或电器家私等业务,为适应环境发展经大会一致议决,更改本会名称为:雪兰莪自由车摩多商会。
1970年3月29日, 大会投票表决,将吉隆坡茨厂街一百四十九号之会址招人承顶后,将获得的一笔筹项作分期付款方式,购置一座自己本身的会所,俾以一劳永逸。4月25日,临时大会决定以分期付款办法购置位於吉隆坡沙叻秀花园52A号一座双层店屋作为会所,屋价四万余元。不久本会迁入办公。6月27日理事会,讨论有关会员投诉,由于会所设在沙叻秀花园,交通甚感不便问题,会上一致通过为了尊重会员的意见,决定在吉隆坡市区物色会所,并选出连天柱,陈金稳,李汉荣三位向会员黄亚明接洽购置位于吉隆坡陆佑律门牌26-10-B三楼全座,价银三万四千元。
1974年初本会迁回吉隆坡陆佑律开始办公,也就是现在的会所,将原有会所全部出租收息。1979年6月6日,理事会议决以七万五千元购置本会所二楼全座将作扩充发展会务用途。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茨厂街一百四十九号,现会所位于陆佑律(26-10A, Jalan Loke Yew)
载自雪隆自由车摩多西卡商会
雪隆屠业行
早期租赁苏丹街门牌46号为会所
雪兰莪暨联邦直辖区屠业行Persatuan Pembantai Pembantai Selangor Dan Wilayah Persekutuan(简称雪隆屠业行)昔日之名称为雪兰莪屠业行,创立于1924年间,租赁苏丹街门牌46号为会所,以团结同业,争取同业权益,并为社会福利、教育事业尽棉薄之力为创行宗旨。嗣后搬迁至茨厂街及半山芭巴刹巴鲁至今,以方便联谊交往,共商业务难题,迟至八十年代,开始积极筹购会所。在历届理事于社会热心人士慷慨资助下,众志成城,终于在班登再也以现金购得二单位三房式公寓,于1993年8月16日落成开幕。由于此两个单位不适合作为会务活动场所,方才出租从获租金作为行政费用。
本行之另一产业是在广东义山拥有一块相当广阔的总坟,后背行友,不会忘记前人,为尽孝道每年联合肉类商公会,以及作春祭于秋祭。
*雪兰莪屠业行创立於1924年,租赁苏丹街门牌46号为会所。
现会所於半山芭巴刹巴鲁(Jalan Pasar Baru, Pudu )24A号1楼。
载自雪隆屠业行
马来西亚社团秘书公会
早期会址设于苏丹街嘉应会馆大厦三楼
马来西亚社团秘书公会(Societies Executive Secretaries Association)筹备於1965年,於1967年获得社团注册局批准注册,初始定名为雪兰莪注册社团书记公会,主旨在团结和照顾同行福利。创办人有黄佳炳、梁绮坚、刘笑鸿、陈锐辉、曹昆英、符祥斌、郭五峰等人,会址设在吉隆坡苏丹街嘉应会馆大厦三楼。
1973年,为配合时代的需求,公会改名为“雪兰莪注册社团雇员公会”,使所有受雇於社团之人士,不论职位,均可参加。接着,於1974年出版社团通讯录,以方便各社团查阅及联络之用。
1975年成立会员子女学业成绩优良奖励金,以鼓励会员子女努力向学;接着又成立会员福利金,以照顾会员之福利。
有鉴於必须要自置会所,会务才能更顺畅地展开,理事会於1979年发动筹募会所基金,得到各社团及热心人士支持,共筹获三万余元,并于1980年7月,在陆佑律后街门牌9-3A四楼购得后座单位。
*早期会址设于苏丹街嘉应会馆大厦三楼,现会所位于陆佑律(9-4, Bangunan Tai Seng, Jalan Kalong, Off Jalan Sungai Besi)
载自马来西亚社团秘书公会
雪隆缝业公会
早期会址设于苏丹街57号
雪隆缝业公会(The Selangor and Federal Territory Tailor’s Guild)成立至今五十九年了(1950-2009)。公会是由洋衣行及歧生行于一九五零年合并而组成的。前者为男缝师之团体,后者是女缝师的组合。
洋衣行成立于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一日,迈进三十年代时,适缝国际经济大萧条之严重冲击下,许多行友都陷入失业状态,当时会务大受影响,几乎停顿,直到1935年,行址迁至苏丹街时,经济稍有复兴,而经职员改制,会务渐趋改善,是为本行之中于时期。
歧生行成立于1916年9月1日,当日寇南侵时,其行务中止,直至光复时期,它的行友仅有区区的20名,而行务于极为刺手。
鉴于洋衣行于歧生行出自同一体,而萌生合并之念。经过双边行友多次的商议,解决了所有细节问题,便于1950年3月双方举行行友联合大会,议决合并,随即改称为“雪兰莪缝业公会”,会址设于苏丹街57号。成立大会上,首届主席何庆昌,总务为谭任泉。新生的缝业公会借着一批具有干劲的先贤领导下,会务急速蓬勃展开,会员人数高达八百名,为缝业力史之冠。
公会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同业情谊,发挥互助精神,进而维持同业之共同利益,并借此促使会员们去适应潮流的变迁,持续改进缝纫技艺,互相交流。同时其用意在以刻苦奋斗的精神,破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旧概念,而寻求突破传统的方式,精益求精,研讨多样化的款式以适应潮流的趋向。
当时公会设有裁缝工艺研究组、康乐组、尤为后者,极为活跃,属下有歌咏组、粤曲组、口琴组、乒乓组及象棋组。
英殖之际,政府严禁本地缝业界承标缝制政府员工制服,不过本会极力争取同业利益,终获英殖民地政府开放承标权给本地裁缝。
注:早期会址设于苏丹街57号,1982年经修改章程,改称为“雪隆缝业公会” ,会址设于本会产业位于半山芭惹娘街 (No.48-1, Jalan Nyonya, Off Jalan Changkat Thambi Dollah, Pudu)
载自雪隆缝业公会
雪隆华人机器工会
公元一九零零年,机器业先辈们於结社极度困难之环境下,毅然创办了「雅贤佳趣」的组织,籍以互相关照,促进机器工友之间情谊,研讨机艺。它随后易名为「聚隆昌机器行公所」。惟又因行情缺佳遂於一九一二年停止活动。
一九一五年初,机业先辈儿以黎主。叶九等首之工友,鉴於当时环境迫切需要,议决向英殖民地政府禀函要求成立机器行公所。经过种种艰难争取,英殖民地政府之会党记录官署遂於一九一五年三月十六日正式批准予以合法社团地位,命名为「聚隆昌机器行公所」,设址於吉隆坡茨厂街,并於八月十五日正式开幕,。惟英政府却规定不准在会所内阅读报纸,不可涉及工运及施加种种约束。这时期之社会意识强烈,许多先辈们皆不畏荷政强权,展开运动抗拒殖民政府之种种剥削条列,导致许多会员被捕入狱或遗返中国。
一九二九年,本会又易名为雪兰莪机器行,而当时的巴生及煤炭山机器俱乐部也并为本行之部。
四十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横霸东亚,入侵我国,许多奋身抗日本之会员不幸遭受日军毒手,英年牺牲。日军投降后,英殖民政府回返我国执政,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各地机器行会友再度聚首商议,且决定改名为雪兰莪华人机器工会,巴生、煤炭山改为分会。当时华机着重团结机器工友,改善机工生活水平,推动文娱康乐活动及促进技艺水准。除了本行活动,华机也献力於行团事业,曾担任当时极度活跃之雪隆华人行团总会之主席。于此同时,华机兵乓队、口琴队、铜乐队、粤剧组、狮团和象棋队皆名噪一时。除了文娱康乐,华机也落力培育机艺人材,创设绘图班,多年来造就许多素质优良的新血。
一九六四年初,以蔡荣生,钟锡龄等为首的理事会,发动了筹募建会所基金,从使自置会所。各友会各工友各厂商,社会人士及扩大会员皆大力支持,尤其当时的产业受托人曹文成于彭咸伍更仗义借出巨款,协力购置了两层铺业单位,让会员们自己拥有会所,永远安定的发展会务。
晋入九十年代,机业已走入高科技领域,一切资讯日新月异。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采取开放性措施,大力吸引外资前来我国设厂,强调外销,前景颇为乐观。
雪隆华人机器工会(Persatuan Kejuruteraan Selangor & Kuala Lumpur)领导人能以先辈们不畏艰辛,拓荒立业之无畏精神,重振昔日雄风,把华机带入时代之前线。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茨厂街,现会所位于半山芭(No. 13A, Lorong Yap Hin, Off Jalan Pasar, Pudu)
载自雪隆华人机器工会
一九一五年初,机业先辈儿以黎主。叶九等首之工友,鉴於当时环境迫切需要,议决向英殖民地政府禀函要求成立机器行公所。经过种种艰难争取,英殖民地政府之会党记录官署遂於一九一五年三月十六日正式批准予以合法社团地位,命名为「聚隆昌机器行公所」,设址於吉隆坡茨厂街,并於八月十五日正式开幕,。惟英政府却规定不准在会所内阅读报纸,不可涉及工运及施加种种约束。这时期之社会意识强烈,许多先辈们皆不畏荷政强权,展开运动抗拒殖民政府之种种剥削条列,导致许多会员被捕入狱或遗返中国。
一九二九年,本会又易名为雪兰莪机器行,而当时的巴生及煤炭山机器俱乐部也并为本行之部。
四十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横霸东亚,入侵我国,许多奋身抗日本之会员不幸遭受日军毒手,英年牺牲。日军投降后,英殖民政府回返我国执政,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各地机器行会友再度聚首商议,且决定改名为雪兰莪华人机器工会,巴生、煤炭山改为分会。当时华机着重团结机器工友,改善机工生活水平,推动文娱康乐活动及促进技艺水准。除了本行活动,华机也献力於行团事业,曾担任当时极度活跃之雪隆华人行团总会之主席。于此同时,华机兵乓队、口琴队、铜乐队、粤剧组、狮团和象棋队皆名噪一时。除了文娱康乐,华机也落力培育机艺人材,创设绘图班,多年来造就许多素质优良的新血。
一九六四年初,以蔡荣生,钟锡龄等为首的理事会,发动了筹募建会所基金,从使自置会所。各友会各工友各厂商,社会人士及扩大会员皆大力支持,尤其当时的产业受托人曹文成于彭咸伍更仗义借出巨款,协力购置了两层铺业单位,让会员们自己拥有会所,永远安定的发展会务。
晋入九十年代,机业已走入高科技领域,一切资讯日新月异。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采取开放性措施,大力吸引外资前来我国设厂,强调外销,前景颇为乐观。
雪隆华人机器工会(Persatuan Kejuruteraan Selangor & Kuala Lumpur)领导人能以先辈们不畏艰辛,拓荒立业之无畏精神,重振昔日雄风,把华机带入时代之前线。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茨厂街,现会所位于半山芭(No. 13A, Lorong Yap Hin, Off Jalan Pasar, Pudu)
载自雪隆华人机器工会
雪兰莪高要会馆
早期会址设于苏丹街七十三号A号,七十三号地带现已重建成为雪兰莪大厦
雪兰莪高要会馆(Selangor Koh Yew Association)于 1952 年成立筹委会,并向独立前英国政府申请注册,一九五六年一月十九日才接获正式批文,因此由筹备日算起迄今已有57年历史。
居住雪兰莪州本邑同乡,人数颇众,惜散处各方,且昔年交通及邮电尚未发达,至联络聚首不易,更兼旡一法定聚会埸所,可作集会目标。当时我国酝独立,雪兰莪州首府吉隆坡被定为将来国家行政中心,乃优先发展重地。本邑吉隆玻及近埠之乡贤,有感于吉隆坡乃雪州交通枢纽,为求州内梓情团结,发动互助互惠及各种同乡福利起见,曾屡次叙会商谈,拟在吉隆坡市内成立一间本邑乡会,乃托冼榕芬先生向维新镶牙铺东主梁镜清先生商借席地,作为高要同乡举办春秋祭之座谈会办事处。当时出席会议人士计有梁镜清、陈树荣、陈树超、李玉堂、李桂芳,梁桂芳等。会议广泛讨论有关春秋祭问题,并倡议在吉隆坡成立雪兰莪高要会馆。会谈延续数次,最后选出执委,计有主席:梁镜清,财政:陈树荣,总务:李桂芳,文书:梁桂芳,干事:李玉堂、谢铁、谢明、伍德泉、何三等。续后迁往茨厂街侨安俱乐部作为临时筹委会地址,广征同乡参加入会。
一九五二年八月卅一日举行会议,由同乡陈树超、梁桂芳、梁清、冼榕芬、陈树荣、何三、黄深泉、黎子棠等为筹备雪兰莪高要会馆发起人。赞助人则有容绍财、谭根贤、李玉堂、何景云、陈九、廖苏、廖锦辉、陈章、陆康槐、陈华、何树照、邓义、蔡朝、何凤女士、陈二女士等。自此四出号召同乡参加入会。
至一九五五年正式租赁苏丹街七十三号A作为会址。雪兰莪高要会馆乃在五六年一月十九日正式成立,并将总坟划入会馆辖下。由于当年理事及领导人曾竭尽所能,搞好会务,未几即进入正轨,发展迅速。迨至一九七二年会所受改建影响,乃迁何清园十九号办公。当届理事会仝人及甚多会员梓亲有感于会馆经常费用,全赖会员月捐收入及特别捐助,以资挹注,借以平衡,非长久之计,为求一劳永逸,咸认必须有一间自置会所以便利发展,解决经济之来源。因此在未迁出苏丹街会所之前的一九六四年即成立了筹建会所委员会,极力筹划早日建成本身拥有之会馆场所,此亦为全雪州梓亲愿望。
迁址后乃力展开筹募,得当届理事筹建会所委员们不计艰辛,不希酬报,及同乡理解之下,反应良好,且获马新各州同乡梓亲大力支持,筹集款项,成绩美满。爰于一九七三年八月廿九日在吉隆坡,何清园,罗郎马兰地沙都,廿六A地段,举行动土及兴建,历时十一阅月,至一九七四年七月廿四日会馆之四层新厦始告落成。嗣后,因会址建筑错误,重组筹建会,几经努力,终将会馆重建,并于一九八O年竣工正式迁入办公。
雪高要会馆能自己拥有巍峨会所,论功行赏,当推得力于各地同乡大力资助,本州梓亲及众会员倾囊慨赠,同时感激筹建委员会诸公领导有方,精心策划,不计艰辛,出钱出力有以致之。尚望今后会馆同人及理事诸公,一本继往开来精神,衷诚合作,匡助会馆,使会务发扬光大,庶不负先贤前辈寄托之殷是幸。
( 注 : 吉隆坡于 1974 年 2 月 1 日,由国家划分成为联邦直辖区,雪兰莪州另订首都于沙阿南。由于此割分,吉隆坡所有公会及团体纷纷申请改名附加上“雪隆”以便代表雪兰莪及吉隆坡两州属。雪高要会馆逐正式改名为“雪隆高要会馆 ”)
*雪兰莪高要会馆于 1952 年成立筹委会,维新镶牙铺商借席地为会址。
一九五五年租赁苏丹街七十三号A作为会址,续后迁往茨厂街侨安俱乐部。
一九七二年迁何清园十九号办公,一九七三年八月廿九日在吉隆坡,何清园,罗郎马兰地沙都(Lorong Melanti Satu),廿六A地段兴建四层新厦。
一九八O年会馆重建竣工正式迁入办公。
载自雪隆高要会馆
Thursday, September 10, 2009
广肇义校
*广肇义校在20年代的面貌。它的设立让当時就读英校的华族学生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
*早期广肇义校毕业证书
早在 1912 年( 民國元年二月) 或之前,广肇会馆為了子弟的教育事業,曾有建議,提倡開辦教授中华文化( 母文化) 的学校,將会馆闢为学堂作育子弟,但當時或因社會環境及時機,梓里多表反對,未能實現。
1927 年,会馆眾先賢深切體會,華人因受環境之影響,和為了適應社會和生存,極大多的家長都把子弟送往英文學校接受教育,對於本身文化完全忽略,如此下去,難免數典忘祖,極須設法補救,因此会馆受託人張郁才、廖榮枝、辛百卉和歐陽雪峰等先賢,本著華人應有受中華文化的教化,聯名函呈倡議興辦「中文义学」。
10/06/1927 ,向會館提呈聯名函倡辦「义学」。08/07/1927 会馆總理劉贊臣以事關華人教育大計,召开会員大会,展開討論。此議案原則上一致通過,並研究以何種方式、何種學校展開熱烈辯論。最終議決開辦“華文半日学校”,即“广肇义学”,提供給英校肄業学生在下午時間,得有機會學習华文。同時推選黎耀聰、馮國鎮、 黃祖耀、陳占梅、倫志均、葉寶清、歐陽雪峰等七次先賢為籌委策劃一切。 12/07/1927 召開首次委員会議,推選葉寶清為委員長,歐陽雪峰為副委員長,另外推選黎耀聰負責起草宣言及招生簡章。20/7/1927 至31/8/1927 為招生期,01/09/1927 正式聘請房新民博士任义学校長。
原定义学校舍設於会馆內,但豈料潔淨局以会馆地方侷促,衛生欠佳為由,拒絕批准义学在此上課,会馆被迫轉借蘇丹街積善堂樓上作為校舍。义学於 01/10/1927 舉行开学典禮,定名「广肇义学」, 當時學生共有 153 人,教職人員5 人。01/12/1927 ,义学委員分組輪值巡校,董教同心協力一心栽培子弟。當時学費一律免收,但為了防止有中途輟学起見,义学規定徵收保証金12 元,若有殷商兩人作保證則可免。
1928 年,由於学生人數激增至183 人,積善堂樓上地方狹小,校舍不敷容納,而衛生條件欠佳,故擬收回諧街精武會充作校舍。但由於當時該會無法找到適當的地方遷移,因此本會唯有轉向尊孔学校商借教室,作义学上課用途。01/02/1928 得到允許,即遷入。 1929 年,会馆為了要統一財政,收回委員會的財政權,由会馆直接支付開銷,也同時取消委員会各職位,只設委員長一人,其餘一律統稱委員。
1930 年制定教學方針與教学制度,學生須完成4 年学業,經考核方能獲得畢業,同時制定制服。义学也增辦招收女生班,使女性平等地接收教育,同時減收学生的保証金至5 元。在社會活動方面,為了加強学生對社會的職責感,广肇义学也組織了軍樂隊、籃球隊、乒乓隊參與社會各種活動,並成立國語( 華語) 演講會。
1935 年,学生人數曾多達242 人,教職人員共6 人。
08/12/1941 日本侵略軍入侵,強佔会馆產業( 諧街147 & 149 號,當時為精武體育会) 做為日寇之憲兵部。開辦了十六年的「广肇义学」亦被迫停辦了,而當時的学生人數多達221 人,教師6 人。 1945 年9 月,日本戰敗投降。 1946 年,会馆重新建設「广肇义学」,推舉曹光輝、梁志翔、陳泰階、龍裕源、梁致雲、甄國燦、梁隆福為專員,負責策劃復辦事宜,並定於01/07/1946 借用州立學校為臨時教室,開辦六班。
01/10/1946 為义学慶祝廿週年紀念,我國( 即當時的中華民國) 駐隆領事許孟雄致詞讚譽本义学挽救中華文化之高瞻遠矚,及對英校僑生之偉大貢獻。 1947 年,学生人數激增至316 人,此時借用州立学校屆滿,01/07/1947 起轉借尊孔学校課室上課。同時,教員謝純民女士在本义校服務達16 年榮休返國。
1949 年,雪州教育局長以顧全英校學生健康為理由,通令英校學生就讀華文下午班或夜校者,必須持有英校校長之許可証,否則不得收容英校學生就讀。另外,還限定英校生每週上課時間,高小不得超過4 小時,初小不得超過3 小時,以免防礙學生學業及健康。会馆深覺此通令將扼殺广肇义学之滋長,且防礙中華文化之發揚,於是会馆緊急召開華校代表會議,並一致通過反對該通令,並由梁長齡先賢代表與教育局力爭,結果在梁長齡先賢的努力交涉下,該通令終未執行。
1951 年,会馆為使义学發揮更大的社會使命感,積極謀求一勞永逸的建校計劃,曾在巴生路坤成女校附近物色3 依吉地段,準備作义学建校之用。並由測師繪定地段圖測,由受託人簽署,請求有關當局發給,可惜申請未獲政府准許。建校之偉業夢,未能實現。
1954 年,精武體育會遷往其新建會所,广肇会馆即收回舊址 ( 諧街147 & 149 號) ,重新整修,以作為义学校舍。01/03/1954 义校正式遷入新校舍,不再寄寓他舍。27 年來俯仰隨人,飄萍不定,此後有了自己的校舍,當能按步圖謀發展。學生人數此時已增加至501 年,教師8 人。 1955 年,學生人數增至534 人,1956 年竟達540 人,可媲美正式的學校,也是义学的全盛期,這都歸功於会馆和校長房新民博士和教職人員陳寶琳、傅佩芬、盧志堅、劉秀梅、曾素娥、曾正、尹達香、劉超人等共同努力下所獲得的成果。
1974 年,义学原本校舍( 精武會舊址) 因改建為現在的“雪隆广肇大廈”,而遷到關帝廟後座的兩層樓舍,繼續為民族文化傳承燈火。广肇义学在後期也設有黃昏班馬來文班機,主要是為了加強華裔子女的馬來文水平,以應付初級文憑及馬來西亞教育文憑考試。後來,因為讀馬來文班的人數減少,才告停班。
從 2000 年開始,政府實施全日制教學政策,對义学衝擊極甚,义学学生人數逐漸減少。為了先賢創立的偉大教育使命,会馆通過各種新聞媒體、文告、專訪、電視台專訪攝錄义学上課實況等宣傳,以吸引更多人報讀義學。同時也展開各項活動,如於27/05/2001 首度主辦分齡分組「珠心算邀請賽」,更增設週日成人班,增加授課時間,拓展新機,向惡劣時局挑戰。
广肇义学(Kwong Siew Free School)是馬來西亞最早由广肇会馆所創辦的义学,隨著社會發展變遷及種種因素下,像先賢張郁才所創辦的柏屏义校,陸運怀所辦運怀义学,都被迫劃上句點,而广肇义学可說是全馬唯一僅存的一間義校。正如董事部曾經說過,即使只剩下 1 名學生,董事部也不會把义学關閉,因為一旦關閉,就很難再復辦了。不論現在或未來的道路,是如何艱辛崎嶇,“广肇义学”將是一個永遠的跋涉者。
载自雪隆广肇会馆
雪隆广肇会馆
擁有120 年悠久歷史,為雪蘭莪及吉隆坡著名社團之一的「雪隆广肇会馆SELANGOR & FEDERAL TERRITORY KWONG SIEW ASSOCIATION」,過去歷盡滄桑,於今依然屹立首都,其中興革,當有足道之處,藉供各界對華人社團歷史研究作參考之資料。
創立經過
早在1886 年,廣州府(十六縣:番禺、南海、順德、中山、東莞、寶安、新會、台山、從化、龍門、三水、清遠、花縣、增城、佛岡、赤溪)、肇慶府(十六縣:高要、四會、新興、高明、開平、鶴山、恩平、廣寧、封川、雲浮、開建、鬱南、羅定、德慶、陽春、陽江)兩府三十二縣同鄉,梯山航海,蒞臨斯土者,為數甚眾。僉認為聯絡鄉情,溝通聲氣,亟應成立集合之所,因而發起組織宗親會館,以應環境所需,乃由趙煜、王春臨等君,倡建會館。趙君並慨捐鉅款,以為之倡。當時廣肇人士,群起響應,三行工友,擔任義務建築,藍領同鄉,負責免費運輸,商店捐贈傢俬,群策群力,萬眾一心,充分表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之崇高精神。故巍峨壯麗之會館,遂於1888 年(即光緒十四年),正式落成,建築古色古香,富有東方色彩,會堂面積一萬餘方尺。
設法置業
会馆落成後,廣肇先賢,鑑於有了堂皇館舍,如無固定收入,實難維持久遠,特向富有同鄉趙煜及東興隆陸佑等君,請求免息借款,俾得購置舖業,其後各受託人葉觀盛、陸佑、廖安娘、陸秋傑、辛百卉、張郁才、廖榮枝等君,均贊成斯旨,給予大力協助,先後購置暗邦律十五號、十三號,老北塞街廿三號(Jalan Lebuh Pasar),道理巷四號、六號、諧街一四七號、一四九、及一七零等舖屋,然後分期收租清還。1974 年,更將諧街一四七、一四九兩屋拆除,改建六層新型大廈。
1994 年,關帝廟重修。1998 年,老北塞街收回以後,因歷經年歲失修,所以眾董事決定重修及加建一層,費用估計30 萬元,並於1999 年6 月完工,會館基礎,更趨鞏固。
排難解紛
當会馆成立初期,首要任務,除加強同鄉聯繫,發揚互助精神,對於同鄉發生糾紛,更盡力代為調解。除廣肇兩府同鄉外,即別府鄉親,遇有糾紛,亦常向会馆投訴,以免對薄公庭。當時各方評語:「其門如市,其心如水」,可見當時投訴者之信任與踴躍,及判斷者之公正廉明。
設圖書館
1924 年,為使此間同鄉,得以了解中國情況,社會動態,特開辦圖書報社,分向新加坡、香港、廣州、東京、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報社,訂閱20 餘份報刊,讓各界閱覽。每天自晨至暮,川流不息,對啟發民智,傳播新知發生很大作用。翌年12 月1 日,再創辦圖書館,廣羅古今圖書,達3 萬餘冊,公開供人借閱。其後復蒙南洋書畫社、葉大池夫人、歐陽雪峰先生、黎耀聰先生、丘壽恩先生、冼玉枝女士、梁長齡先生等,各將家藏珍籍,慨贈該館,遂使藏書益加豐富,更吸引各界閱書興趣;在全盛時期,每年閱覽人數,打破6 萬以上之記錄。百多餘年來,對於中華文化之發揚,社會教育之推進,貢獻殊偉,目前圖書館仍在積極改善與發展,惟圖書報社,由於戰後各學校社團商號,多已自行訂閱,而外地報章,又因環境關係,禁止入口,閱書報社之重要性,業已減低,致現有規模,大為縮小。1999 年開始,董事部將圖書館重新策劃,並賦予更大之使命,擴展成為俱有特色之圖書館暨資料中心。除收集雪隆廣肇會館兩府三十二縣之歷史文獻之外,同時徵求全馬各地廣肇会馆,以及中國要求提供有關方面之寶貴資料,以豐富充實館藏。
為紀念先賢趙煜君,捐款獻地,倡建会馆之豐功偉績,故命名為「趙煜圖書館暨資料中心」作為紀念。
創立義學
1927 年,該館鑒於英校僑生,幼年入學,即習蟹行文字,對於本身文化,完全忽略,長此下去,難免數典忘祖,亟應設法補救,爰設立華文半日學校,俾上下午在英校肄業學生,得有機會補習華文,並聘請房新民博士任校長。50 年來,造就了不少中英文兼通人才,深獲社會好評;中國前駐隆領事許孟雄君,在參觀該校後,特別讚美義學,發揚中華文化,及對英校僑生之偉大貢獻。教育家馬相伯,在該校10 週年紀念時,更寄來寓意深長之題辭:「英屬吉隆坡,僑胞愛國熱,子女入彼校,少小饒鴃舌,漢文雖國粹,不在科學列,父老憂被化,廣肇義塾設,語文貫中西,佉盧與倉頡,成立僅十年,濟濟多俊哲,但願熱腸人,繼續莫中輟。」該校校舍,在拆卸改建六層大廈後,在會館後座,增建一座兩層之新校舍,弦歌不輟,永奠百年樹人之基。
载自雪隆广肇会馆
茨厂街的夜市摊
*茨厂街的地图,黄色为夜市摊地点
*茨厂街的夜市摊
*美化茨厂街工程动工于2003年
我们知道茨厂街本名的由来后,那茨厂街的摆摊文化又如何形成呢?
说到茨厂街,每个人都会想到它的夜市摊,茨厂街的夜市摊是闻名世界的,有人说,如果茨厂街没有夜市摊,茨厂街将会是一条平凡的街道,游客不会到此一游,不会买到翻版物品,街上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批发店,外劳也没满街溜达⋯⋯
茨厂街的摆摊文化开始于70年代,政府容许小贩们在源珍栈到隆盛酒庄路段设立夜市摊,时间是傍晚六时至凌晨十二时。当然之前少数小贩已在此摆摊了,在多年的争取下,政府终于合法批准小贩的摆摊。夜晚的茨厂街开始活跃起来,人山人海,茨厂街开始成为游客的必游地,也成为摄影师的焦点。
在风吹雨淋十多年后,1992年政府决定美化茨厂街,但拖延至2003年方才动工,从此,茨厂街的上空多了一条现代巨龙⋯⋯
茨厂街的英文名
*早期茨厂街也名为八打灵街
茨厂街的英文名为Petaling Street,为什么名为八打灵(Petaling)街呢?根据早期的文献,茨厂街一带有座山,名为八打灵山(Petaling Hill),所以茨厂街取名为Petaling Street。
那八打灵山在那儿?其实八打灵山就是现在的精武山!因为于1953年,八打灵山上建了精武体育馆后,人人都把这山命名精武山,慢慢的大家都忘了精武山的本名—八打灵山。
有人会问精武山不是东姑山吗?其实东姑山和精武山是一体的。国家独立后,在靠近精武体育馆的小山部份建了个东姑公园(Tunku Abdul Rahman Park),而小山上又建有个形状如冬姑的休息亭,所以这里被称为东姑(冬姑)山,精武体育馆的部份称为精武山。
从此八打灵山在大家的脑海里不再存在了,现在东姑公园也不存在了.....
Wednesday, September 2, 2009
雪隆建造行
雪隆建造行戏院街十号的五层大厦
雪隆建造行或雪兰莪建造行於一九一八年四月一日获得社团注册官的批准而正式成立。早在一九一七年间,一群热心的土木业人包括陈斌、梁森、萧田、殷炳、梁利、黄良、梁 浩、苏炳、郑桂、曾就、李三、邓榴、崔湘、方良、尹发、关胜、陈树、黄英、麦德、黎连德、梁兰、朱景、黄林、陈明、曾娇、梁德、莫长、黄坤及梁剑等先贤前辈们发起成立建造行组织,在他们的召号下获得了同业们的热烈支持。
一个具有历史性的筹备会议,就假茨厂街永和昌号召开,以梁兰为临时主席,这个筹备会以负责草拟章程及申请注册的任务。筹委会的人选为陈炳、梁兰、李三、梁森及朱景五,并以仁苇苗、苏炳及梁剑为章程起草人。
筹备委员会成立之后,乃暂时借用茨厂街永和昌号(成记酒楼对面)工厂为办事处。章程於一九一八年四月一日获准之后,筹委会乃召开第一届行友大会,正式选出了首届的职员,筹委会大功告成,并宣布解散。
第一任的主席(当时称为总理)是陈斌、副的两位分别是梁兰及邓榴。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广招会员以及筹备成立幕典礼。由於获得同业的热烈支持加入,一时申请 入行者不下五百人,成绩优异。经过三个月的策划筹备之后,终於在一九一八年七月二十日(农历六月十三日)假苏丹街八十三号建造行会所举行开幕典礼。
在陈斌当任首届主席之后,继由吕泉、殷炳、萧田、司徒炯、关恒、张汝块担任,经过多年的努力并於一九二六年成立巴生支部、一九二七年成立煤灰山支部等。1928年仲夏宣布解散。
由於苏丹街门牌八十三号行所地方狭小,行友越来越多,故不敷应用,终於在一九三一年迁到苏丹街门牌五十二号。时值市场不景,百业萧条,本行经济入不敷出, 深受影响。几至不能支持,幸蒙各行友热爱行务,想方设法,旋成立名誉董事借资筹募董事捐,苟延残喘,迨后乃按部就班发展行务。
一九三九年,本行在历届职委的努力,开源节流下略有积蓄,并同意以九千元的价格在新街场路购买了门牌三十二号的店铺一间。
一九四五年和平之后本行应运而生,重整旗鼓,在翻滚,廖瑞垣、陈树荣、余万就等的先后领导下,回复行务。由於行务进展讯速经济日见充裕。在一九四八年间,在余万就的带领下经行友大会决定,耗资二万四千元购买了戏院街十号店铺一间。
一九五四年本行在历届职员的同力合作下,再接再厉,以四万元之价格,购买了半山芭古路律两间店位之地皮一块,经过三年的筹募和策划结果众志成城,不负所望,建立了一座楼高三层建筑费约八万余元的富丽堂皇的大厦,也就是今天的行所。时年一九五五年仲夏落成,并且於同一年十一月七日隆重开幕。继於一九六一年 加建四层以及广建底层后座办公室。一九六二年复进行广建为五楼。
在八十年代本行领导理事同人为着跟随社会发展国家繁荣,议决将新街场路旧铺变卖集资重建戏院街产业成为五层新大厦,经过不少辛苦困难,终於在一九八七年完成,全部出租客户,使本行经济收益良更多。
本行为了向行友提供娱乐福利,给行友作业余之消遣,因此一九三二年间发起成立了群安俱乐部的部员,群安俱乐部的注册是在一九三三年获得注册官的批准。
*一九一八年成立於茨厂街永和昌号工厂(成记酒楼对面)。
一九一八年七月二十日假苏丹街八十三号建造行会所举行开幕典礼。
一九三一年迁到苏丹街门牌五十二号。
一九四八年间购买戏院街十号店铺,重建后戏院街的五层大厦现供出租。
现新会所於半山芭路门牌258号。
载自雪隆建造行
雪隆咖啡茶餐商公会
雪隆咖啡茶餐商公会或雪兰莪咖啡茶叶公会创办於1928年,由已故名誉会长李大镒、李士彦、已故主席李旺记,先贤安良梅及赵如南等发起组织,以联系同业,在一呼百应之下,百余登记入会,当时租赁隆土梯街17号楼上为会址,1929年3月27日,正式开幕,首任主席李旺记,蝉联多届,继任主席者有赵如南、李士彦、林秀山、李大镒。1954年起由拿督林猷昌连任会长职位。
1961年7月2日荣誉主办第十四届马星咖啡茶业联合会代表大会暨联欢晚会。为联络感情,设宴招待各地代表,以尽地主之谊。12月27日众认会所不敷应用,长期租赁,殊非善策,为求一劳之逸,特设立筹建会所委员会,自行建筑会所,选出拿督林猷昌、赵如南、何荣记、吴东福,吴达德5人负责筹划建会工作。
1966年7月12日,因当时市区店屋不易寻觅,前任财政吴达德既然将谐街169号店铺以6万元出让予本会充作会址,众认地点适中,价格相宜,决定购买,并改建新会所所为永久会址。
1967年初筹建会所工作进行阶段计划将旧店拆除改建5层楼大厦,并扩大建委会组织,逐展开募捐运动。1970年决俜请李润添绘测师设计5层楼大厦之图样。1973年12月19日新会所5层楼大厦建筑工程开始动工,1974年9月10日全部工程竣工。1975年2月1日新会所内部装修完成,2月19日迁入办公,同时马星咖啡茶业联合总会办事处迁往办公。7月19日举行47周年纪念暨新会所5层楼大厦落成开幕,敦请雪兰莪华人总商会会长丹斯里李延年博士主持开幕典礼。
公会现有会员3百余名,同时拥有2间堂皇会所矗立于吉隆坡中心谐街169号5层楼大厦,公会办事处即设于此。另一为吉隆坡河清园的4层楼大厦,全座出租,近年来,公会会务迅速发展,会员人数日益增加,有此辉煌之成就,实赖先贤苦心策划。
*雪兰莪咖啡茶叶公会创立於1928年,租赁隆土梯街(?)17号为会址。
现会所於谐街(Jalan Tun H.S.Lee )169号5层楼大厦。
载自雪隆咖啡茶餐商公会
关帝庙(3)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