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10
茨厂街的亚三叻沙
位于李霖泰菜市場茨厂街出口(柏屏大厦与美洲茶室旁)的亚三叻沙档口,是茨厂街出名的美食档口之一,想在茨厂街吃亚三叻沙,就只有这唯一一档了。
茨厂街亚三叻沙档口每天傍晚开始营业,档主名叫林福,从1942年开始和太太一起经营这档口,林福的亚三叻沙烹调是向姐姐学来的。开始时,档口什么都卖,有糖水、炒田螺、粉麺等。后来,档口越来越小,只好把要卖的东西减少,那就是只卖亚三叻沙、鱿鱼蓊菜、清汤咖哩粉麺了。
林福的亚三叻沙用的都是真材实料,亚三叻沙的汤水够味够浓,材料也够多。林福说他的亚三叻沙里的鱼肉用的是甘榜鱼肉,但,吃过的人都说那是罐头沙丁鱼肉。当然不管他用的是什么鱼肉,林福的亚三叻沙已交出他百分之百的诚意。
如果你不喜欢亚三叻沙,林福的鱿鱼蓊菜将是你最佳的选擇,吃过他的鱿鱼蓊菜,你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因为他的鱿鱼和蓊菜是那么QQ,蓊菜嫩嫩爽口,好吃级了。
可惜近来林福已不卖鱿鱼蓊菜了,档口只卖亚三叻沙、清汤咖哩粉麺。
*Photo scan from "Delicacies of china town".
Sunday, September 19, 2010
李霖泰菜市场 (3)
从关帝庙旁走入李霖泰菜市場,左右两旁拥有最早期的经典砖块店屋建筑物,面对面,店前中间的人行道窄小,空间只足够人和早期的人力车行走,在茨厂街属于少见的景色。后来这里成为非主流道路,小販开始在这里摆卖蔬菜,慢慢的形成茨厂街的一个菜巷。当中央巴刹的搬迁与改建为成艺术坊后,这里更成为热闹的华人菜市場。
当國會議員李霖泰为菜巷里的小販争取到把开放式的菜市場改为有盖菜市場后,大大改善了这里小販长久面对雨季干扰问题。
*商店(1) 为了生存,从鞋店转形到杂货店的林享记。
*商店(2) 茨厂街已不多见的神料纸扎店,顾客群为老街坊的阿妈阿婆们。
走进菜市场,从鸡肉到猪肉摊,蔬菜到水果摊,干粮到日常用品摊,这里都应有尽有。由于是在小巷里,这里的商店,也只剩下几家了,那就是:郑金源(Jay Kim Huan),振昌纸料店(Kedai Chin Cheong),林享记(Lang Hung Kee)。
*早期的商店(1) 友庐的书法商牌已被破坏了,真可惜。
*早期的商店(2) 同名的美发店Saloon Kong和Hair Dressing Hong。
这里还可发觉早期的商店踪迹有:友庐(Mes Yow Loo),Saloon Kong,Hair Dressing Hong。
随着茨厂街的老住客如妈姐们的搬离茨厂街后,再加上阻塞的交通与昂贵的泊车费,未来这里的菜市場将演变成如何?还是个未知数。
李霖泰菜市场 (2)
为何把菜巷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場”?谁是李霖泰?
李霖泰1946年12月30日出生于怡保一个貧寒家庭,在怡保聖米高中學完成中學教育,之後投身社會工作。在60年代初,李霖泰加入怡保的行動黨,成為活躍份子之一。1967年,他更是行動黨怡保支會的其中一名發起人。翌年,他離開家鄉南下吉隆坡,擔任全國商業工友職工會的執行秘書。
1969年全國大選,李霖泰受黨器重,獲派攻打武吉那那州議席及巴生國會議席。競選結果他中選為州議員。他當選武吉那那州議員時,才年方23歲,算是眾多議員中最年輕的一員。1974年大選,他改攻吉隆坡市區國會議席,終於脫穎而出。自此以後,吉隆坡市區變為行動黨的最強大堡壘區。
隨後在1978年、1982年及1986年(此時易名為武吉免登區)的全國大選中,他連續蟬聯此區國會議員,直至他於1990年離開行動黨及退出政壇為止。
退出政壇后,他转身成為國內一位著名及活躍的社會工作者。李霖泰被人们稱為“吉隆坡小販之父”,因为在他擔任國會議員时,與小販的关系良好,極力替小販们解決問題。所以在他退出政壇后,茨厂街的小販们为纪念他的功劳,把“菜巷”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場”。
摘自光明日報/曾錦標
李霖泰菜市场 (1)
李霖泰菜市场
原名:道理巷(Trury Lane),菜巷,Jalan Sang Guna
现称:李霖泰菜市场
英文名称: (1)Penjaja Gallery Jalan Petaling、(2)Penjaja Gallery Jalan Tun H. S. Lee、(3)Penjaja Gallery Jalan Hang Lekir 及(4)Penjaja Gallery Jalan Sultan。
简介:李霖泰菜市场位于茨厂街半路的小巷,连接四条道路,拥有四个出口,那就是茨厂街出口(柏屏大厦与美洲茶室旁),敦李孝式街出口(关帝庙旁),思士街出口(金莲记与马来亚酒店旁),中華巷出口(柏屏大厦后面)。
李霖泰菜市場舊稱「道理巷」,英文名Trury Lane,1990年代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場”,但老街坊和小販依然沿用“菜巷”的名稱。
在李霖泰菜市场位于敦李孝式街的出口(关帝庙旁),抬头还可看到Jalan Sang Guna的路牌,可知八十年代这里还是以Sang Guna为路名,后来改建为有盖菜市場后,才被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場。
早上这里是菜市場,傍晚时,它转身为美食天堂。在敦李孝式街的出口,有肉骨茶档口,名为啓记肉骨茶。另一边,茨厂街出口(柏屏大厦与美洲茶室旁),有著名的亚三叻沙麵档口。
Tuesday, August 24, 2010
茨厂街区内的街名
让我们来了解与认识茨厂街区内的道路街名,在早期的茨厂街地图里,茨厂街区内只有两条重要街道,那就是茨厂街(Petaling Street)与谐街(High Street),谐街就是现在的敦李孝式路(Jalan Tun H.S.Lee)。
现在茨厂街区内已增加了很多的道路,道路上车水龙马,一些道路已成为进入吉隆坡市区必经之路。
现在茨厂街区内的道路有:
1) 茨厂街(Petaling Street)
2) 苏丹街(Jalan Sultan)
3) 敦李孝式路(Jalan Tun H.S.Lee)
4) 敦陈祯禄路(Jalan Cheng Lock)
5) 思士街(Jalan Hang Lekir)
6) 罗爷街(Jalan Hang Kasturi)
7) 文化街(Jalan Panggung)
8) 旧邮政局街(Jalan Balai Polis)
当然茨厂街区内还有一些小巷,都有各自的名字与故事,如中华港,李霖泰菜市场,烟缠巷等,我都会整理与介绍它们的名字、故事和它们的特色。
*只介绍从大家乐(Kota Raya)前到隆雪中华大会堂前的茨厂街区内的道路。
Friday, August 13, 2010
城市发展局(UDA)
城市发展局Urban Development Authority(UDA)是一个怎样的团体?
城市发展局成立于1971年,主要的任务为推展城市发展计划,1996年城市发展局被私营化,成为一间私人控股有限公司,1999年成为控股有限公司(UDA Holding Berhad)。公司的主要业务有产业发展、产业管理及旅游业。
UDA控股有限公司在茨廠街的产业与发展有那些呢?UDA最早在茨廠街的Jalan Petaling兴建起一座的大楼,那就是Bangunan Tunas Utama(吉隆坡中医学院旁),也是UDA进攻茨廠街的第一个产业。
后来UDA在茨廠街买下整排的老店,把整排老店折除,重建成的UDA Ocean (UO Superstore)和Plaza Warisan,这才是茨廠街老店的噩梦开始。
离茨廠街不远的Pudu Raya车站,Cahaya Suria,Hotel AnCasa Kuala Lumpur(Impiana Hotel)也是UDA的产业。
Thursday, August 12, 2010
半山芭監獄与茨廠街
与大家分享这篇文章,喜欢文章的最后一段—“.....大馬百年的建築,能拆掉的,剩不多,一步之遙坡底的茨廠街,是下一個。”
吉隆坡,拆卸的國都
建竣於1895年,吉隆坡半山芭監獄圍牆拆除了;位於首都市中心,廢棄的監獄,罪惡的象徵,見證百年吉隆坡的開埠史。讓我們把歷史的鏡頭拉回到1895年,個人私事和家國大事如何編織。
1895年,法國作家紀德在阿爾及利亞一間酒店大廳,正準備離開。不經意看見有兩位新客人的名字寫在板子上,他在日記《如果麥子不死》寫道:“突然,我的心砰然跳動,最後兩個名字分別是王爾德和道格拉斯。”紀德隨即把板上自己的名字擦掉,前往車站。紀德迴避王爾德,緣於1891年的在巴黎的初次見面。王爾德,因“雞姦罪”而入獄的英國作家,王的道德悖逆與美學逾越,深深吸引與影響紀德,“王爾德在精神上誘惑紀德”。
同年,幽默大師林語堂出生,是清政府和日本訂立馬關條約的那一年,條約規定割讓台灣和承認朝鮮獨立。1894年甲午戰爭,清光緒20年,大清帝國敗給日本。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經濟整體總量正式超越中國。1895年,《檳城新報》創刊,陳嘉庚第二次赴新加坡,河對岸的新山,蘇丹依布拉欣爵士繼承皇位。
世紀末氛圍籠罩歐陸,亞洲一片烽火。1891年,英政府開始在半山芭興建監獄,想來那時的半山芭一帶必定是叢林與沼澤,林中有野猴,河口有鱷魚。中文的半山芭保留了它原始的風貌。1885年,甲必丹葉亞來逝世,年僅48歲。吉隆坡是一座拆卸的國都,曾經有一段時間葉亞來的功績是消失在“國史”上的。
那麼,這座從1857年開埠以來的城市,還有多少歷史被掩埋,被清除,被遺忘。比如,自1972年升格直轄市,去問問百萬吉隆坡市民有幾人可以清楚說出歷任市長的名字。吉隆坡一個生冷之城,最具意義的建築和地標是曾享譽全球第一高樓的雙峰塔,無論白天和夜裡雙塔矗立,它是為外國旅客而建的,市民從來是缺席的,綠茵的草坪不能躺臥,有警衛警告,公園是屬於私人管理區,環境優美,樹木扶蘇。國油音樂廳的音效與管理不輸歐美,出了音樂廳找不到公共巴士站,德士漫天開價。
首都的建築都冠上“國家”之名,它們和你我距離遙遠:國家體育館、國家博物館、國家動物園、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圖書館、國家皇宮。吉隆坡的市民們,他們除了對“八爪魚”糾纏的交通習以為常,自求多福,人人購車代步外,假日逃離城市,上雲頂聽演唱會,搭廉價航空出國透透氣,城市少人散步,遛狗,低頭看書,咖啡館閒坐。即使偶爾的街頭示威,警察比示威遊行者還多。
就在監獄圍牆拆除前,有百餘市民持蠟燭走在長長早已剝落油漆的壁畫前,哀悼一座城牆的消逝。大馬百年的建築,能拆掉的,剩不多,一步之遙坡底的茨廠街,是下一個。
星洲日報/六日譚‧作者:楊邦尼‧2010.06.25
Tuesday, June 29, 2010
有关茨厂街的书籍(4)
4)英参政时期的吉隆坡(Kuala Lumpur Under British Rule)(2007)
作者:张集强
出版:大将出版社(Mentor Publisher Sdn Bhd)
内容:一本介绍英参政时期吉隆坡的书籍。
分成七章,分別論述吉隆坡的誕生、英參政制度的設立與初期管理、英參政初期的建設、近代化建設時期、地方管理制度的建立、都市計劃時期等,涉及時間從1870年代延伸到1920年末期。英参政时期的吉隆坡》分成七章,分别论述吉隆坡的诞生、英参政制度的设立与初期管理、英参政初期的建设、近代化建设时期、地方管理制度的建立、都市计划时期等,涉及时间从1870年代延伸到1920年末期。
本書引用了許多戰前學術研究及田野調查的成果,也穿插了馬來西亞、英國及新加坡國家檔案局收藏的多幅珍貴歷史照片與古地圖,全書旁徵博引,行文流暢,為讀者提供閱讀吉隆坡這座城市一個很好的歷史文本。本书引用了许多战前学术研究及田野调查的成果,也穿插了马来西亚、英国及新加坡国家档案局收藏的多幅珍贵历史照片与古地图,全书旁征博引,行文流畅,为读者提供阅读吉隆坡这座城市一个很好的历史文本。
表面上看來,本書是描述戰前英國勢力對吉隆坡城鄉建設發展的影響,實際上文章內容涉及複合民族社會與城鄉空間構成的關係、近代城市的衛生安全問題與土地使用政策、產業經濟發展與城鄉計劃願景等等。表面上看来,本书是描述战前英国势力对吉隆坡城乡建设发展的影响,实际上文章内容涉及复合民族社会与城乡空间构成的关系、近代城市的卫生安全问题与土地使用政策、产业经济发展与城乡计划愿景等等。 論述視野寬宏,使本書成為研究吉隆坡產業與地區發展、歷史與文化遺產、政策與城市經營各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论述视野宽宏,使本书成为研究吉隆坡产业与地区发展、历史与文化遗产、政策与城市经营各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提到吉隆坡的历史时,很多时候都与茨厂街有关,所以本书有很多茨厂街的资料,如建筑物图片、旧地图等。
有关茨厂街的书籍(3)
3)知食份子寻味地图(2009)
作者:林金城
摄影:林金城
出版:有人出版社(Got One Publisher Sdn Bhd)
内容:一本介绍马来西亚美食的书籍。
15道美食介紹:15道美食的詳細來龍去脈,今昔往日,勾起人們的回憶及蠢蠢欲動的食慾。
推薦餐館:經考察經驗累積及知食份子品味所嚴選的有關餐館,含詳細地址、聯絡方式、地圖。(每道食物4至8間)
食譜:大部分通過知食份子的網絡人脈所得的食譜,或知食份子研發的食譜分享。
延伸閱讀:內容所提及的其他菜餚,也會再另作詳細介紹,讓讀者更完全掌握品嘗美食的入門知識。
知食份子寻味地图也是一本大馬道地美食記錄經典收藏。
*内容有关茨厂街的有:12页的生记酒家,24,28页的金莲记,45页的新九如,46页的新联丰茶室,48页的猪肠粉等等。
有关茨厂街的书籍(2)
2)吃在茨厂街(Delicacies of China Town)
作者:林永好
摄影:尹志强
出版:名食谱饮食出版有限公司(Famous Cuisine Publisher Sdn Bhd)
内容:一本介绍茨厂街美食的书籍,把茨厂街街头巷尾的中华美食介绍给大家。介绍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1)茨厂街驰著名美食档,2)茨厂街美食之最。
在茨厂街驰著名美食档单元里,从档口小食到酒家美食,饼家到面家,一一介绍著名美食的由来、它们的历史、创业人的故事。在此单元里介绍的有:四眼仔烧鸭、鸡容海南鸡饭、冠记、汉记、凤凰饼家等。
茨厂街美食之最单元里,作者为大家介绍如何烹饪茨厂街美食,当然这是一本烹饪书籍。还好书里有很多茨厂街美食的资料与介绍。
Friday, June 25, 2010
有关茨厂街的书籍(1)
在市面上,可找到几本介绍茨厂街的书籍,它都详细的介绍与记录茨厂街的故事与历史,使茨厂街在这片国土的历史里不会留白。这几本书籍如下:
1)ChinaTown Kuala Lumpur(1994)
作者:Steve Bristow, Edwin Lee
摄影:Steve Bristow, Edwin Lee
出版:Tropical Press Sdn Bhd
内容:一本介绍茨厂街的英文书籍。介绍内容共有七个单元:1)历史,2)建筑,3)商业,4)人物,5)节日,6)菜市场,7)食物。当然这本书以图片为主,所以记录了很多珍贵的茨厂街图片,如成记酒楼未结束营业前的珍贵店面图片,还有已在茨厂街消失的商业活动图片,如:印度、华人算命师,纸札店等。
评语:还不是最全面介绍茨厂街的书籍,尤其茨厂街的精髓,只属于一般旅游书籍,但也是唯一一本介绍茨厂街的书籍了。
1)ChinaTown Kuala Lumpur(1994)
作者:Steve Bristow, Edwin Lee
摄影:Steve Bristow, Edwin Lee
出版:Tropical Press Sdn Bhd
内容:一本介绍茨厂街的英文书籍。介绍内容共有七个单元:1)历史,2)建筑,3)商业,4)人物,5)节日,6)菜市场,7)食物。当然这本书以图片为主,所以记录了很多珍贵的茨厂街图片,如成记酒楼未结束营业前的珍贵店面图片,还有已在茨厂街消失的商业活动图片,如:印度、华人算命师,纸札店等。
评语:还不是最全面介绍茨厂街的书籍,尤其茨厂街的精髓,只属于一般旅游书籍,但也是唯一一本介绍茨厂街的书籍了。
Friday, June 11, 2010
張郁才
張郁才(CHEONG YOKE CHOY),新會人。生於同治癸酉年(1873 年)六月廿二日,卒於1958 年5 月26 日。13 、14 歲到廣州當「茶房」。第二年便南來吉隆坡,首先在萬撓一名政府通譯員當私人後生,半年後回吉隆坡任職東興隆,其後用積蓄和陳振永開設鴻發錫礦有限公司,一夕致富,再投資創立廣益銀行。
1918 年,他獨資創立柏屏義學,收容貧苦子弟,一切免費,後與廖榮枝在蘇丹巷合辦柏榮女校,為女子提供求學機會。1926 年,聯合辛百卉、廖榮枝、歐陽雪峰四人協助在廣肇會館成立廣肇義學,讓受英文教育的華人子弟認識華文。他也是尊孔學校、坤成女校、華僑學校的產業受托人。他也熱心社團公益:
1916-1933 年,擔任廣東義山財政
1935-1942 年,擔任首任中華大會堂總理
1939-1953 年,擔任廣東會館財政
1952 年,捐巨款建立雪蘭莪岡州會館並任主席。他也曾擔任中華總商會財政、華人接生院會長、同善醫院財政。他也是廣肇會館、仙四師爺廟、積善堂、精武體育會的產業受托人。他的慷慨仁風義舉,被譽為慈善老人。殖民地政府委任他為華人參事員,並封贈太平局紳及O.B.E. 等勛銜。
陳占梅
陳占梅(CHAN ZHAN MEI),順德桂州鄉人。生於1875 年,卒於1944 年。5 歲南來,未幾即回國讀書,17 歲再度南來接管其父遺下在文丁的錫礦場。後與陸秋傑在安邦合資創辦萬發銀礦公司,該礦場面積幾十英畝,雇用工人三千餘,錫產豐富。10 年後他又在甲洞創占利錫礦公司。
他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在吉隆坡協助組織同盟會,創立益群報,為黨宣傳。1925-1936 年,歷任大元帥府參議、總司令部顧問、僑務委員、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委員會委員。他成為實業家後,也積極參與本地社團活動,歷任雪蘭莪中華大會堂財政、尊孔學校財政、坤成女校總理、人鏡劇社社長、礦務總局董事、中華總商會董事、雪隆廣肇會館總理、廣東義山總理、雪蘭莪廣東會館受托人。
陸佑
陸佑(LOKE YEW),原籍鶴山,後遷居新會。生於道光26 年(1846 年),卒於民國6 年(1917 ),享年71 歲。11 歲南渡星洲,17 歲時,他便以6 年積蓄的90 元自行經營雜貨生意,商號「興隆」。
1846 年,他從星洲到拉律,初時在一位同鄉的礦場裡做行扛,後經營糧食、肉類、蔬菜生意。1872 年,海山派和義興派兩黨發生大械鬥,他十年苦心經營的基業,毀於戰火中,損失了14 萬元。戰火餘生,隻身南奔吉隆坡,初在趙煜手下做事,後得趙公扶助,得以他的商業才能重振事業,大展鴻圖。他的事業遍佈星馬,營業多元化:礦業、種植業、工業如土敏土廠、鐵廠、油較廠等。
1913 年,創立吉隆坡廣益銀行。他以先驅者的精神,開辟文冬和關丹兩市鎮。由文冬至都拉的一段公路,也由他鋪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獲得政府許可,以他的店名「東興隆」名義印發鈔票,流通各地。他發跡後,疏財仗義,樂善好施、熱心贊助教育,慷慨捐助慈善機構。
1891 年,同善醫院成立,他是重要創辦人和資助人之一。
1893 年,他獨資在Serendah 建立一間小型醫療所。
1894 年,吉隆坡維多利亞書院創立,他是三名重要創辦人之一。
1902 年,新加坡萊佛士創建,他慨捐五萬元。
1906 年,吉隆坡尊孔學校創立和後來的坤成女校創立,他都是最大的捐款者。
1909 年,新加坡陳篤生醫院遷址重建,他慨捐五萬元作建築費。
雪蘭莪中華大會堂、雪隆廣肇會館、雪隆廣東義山的創立,他都出錢出力。其他賑災恤貧之惠贈,更是書不更書。他免息貸款50 萬元給香港大學,1917 年1 月4 日,香港大學為表彰他對各地社會的貢獻,特授以榮譽法學博士位,這是他一生奮鬥和服務社會的最高榮譽和表揚。他接受了這榮譽一個月後,就與世長辭。
陳秀蓮
陳秀蓮(CHAN SOW LIN ),番禺人,生於1845 年,卒於1927 年。16 歲南來,初在霹靂拿律當礦工,後認識陸佑,其後他隨陸佑來吉隆坡,並得到陸佑多方幫助,首先在沙登開設隆興錫礦公司,但產量不理想而關閉。後得陸秋傑幫助,再開發萬發錫礦公司,才獲得巨利。他接著在安邦路開設第一家由華人經營的美利鐵廠,生產品供應礦場和建築業為主,對地方上的經濟發展,大有促進作用。他向廣州、香港聘請熟練技術工人來培訓本地工人,他把中國的學徒制度引入,這制度在華人的鐵廠盛行了超過半個世紀。美利鐵廠的成功,促使其他機器廠紛紛建立。英政府特把陳秀蓮路一帶辟為機器工業區。
1902 年6 月受委為雪蘭莪州的華籍州議員。1918 年2 月25 年受英國政府封賜為太平局紳。1916 年-1927 年,與陸佑、葉觀盛三人任廣東義山名譽主席,其中1918 年與1919 年任總理。
1897 年與陳春及陳新禧創建陳氏書院,將茨廠街7 間舖位獻出作為建祠之址。他是雪州華人總商會創辦人之一,並任第一屆協理。他也是吉隆坡積善堂、同善醫院、維多利亞書院、尊孔學校的創辦人之一。仙四師爺廟產業受托部第一任總理。
趙煜
趙煜(ZHAO YU),台山龍溪人。生於道光23 年(1843 年),卒於光緒18 年(1892 年)11 月2 日,享年50 歲。童年曾受過私塾教育,17 歲隨兄南來,先在檳城作佣工,後到太平做礦工,19 歲到雪蘭莪,後在巴生找到一塊蘊藏豐富錫苗的礦地,便召募同鄉故舊一同經營。1866 年雪蘭莪發生內戰,他的礦場就在戰火中被摧毀。在這時候,他認識了葉亞來,並協助葉氏戡平雪州叛亂。他和葉氏後來更發展結為親家。內戰結束,他的事業可謂一帆風順,是雪州境內最大礦主之一。
1883 年開始,雪州政府積極發展交通事業,由巴生建設鐵路到吉隆坡,一度因缺乏勞動力而進行得很慢,他在錫價高漲時,竟然從礦場中抽調三百礦工協助提早完成這段鐵路。
1887 年他和王春臨等人倡議建立廣肇會館,他慨捐一段地作會址,並墊出九千餘元作建館費用。
1888 年,英籍種植家永寧(A.R. Venning )開辟成為今日的湖濱公園時,他贈了好幾牛車的樹秧,以助美化。
1889 年甲必丹葉致英逝世,他是承缺人選之一,後因當時吉隆坡客人多而委任赤溪人葉觀盛為甲必丹,而另委他為雪蘭莪華長。1890 年受委出任吉隆坡衛生局委員(Sanitary Board Member )。他也受前清誥封為中憲大夫,晉封資政大夫。他發跡後,在安邦路建一座花園大別墅(今馬化大廈地點)。在蘇丹皇官未建成之前(1893 年才建好),他的別墅常為州政府借來招待貴賓。
Wednesday, June 2, 2010
吉隆坡第五任甲必丹——叶观盛
叶观盛祖籍广东赤溪(赤溪原属台山县,同治六年设立厅治,1911年废厅改县),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逝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是继叶志英之后最末一任雪兰莪华人甲必丹(1889-1901),是雪兰莪官委立法议员,吉隆坡首任华人洁净局委员,也是广东义山五位创办人之一。
赤溪面海环山,幅员狭小,山多田稀,居民谋生不易。叶观盛出身农家子,在家乡生活非常贫困,难谋发展。在十八岁那年,他辞别双亲,随水客南来,先在芙蓉一锡矿厂做矿工,洁身自爱,克勤克俭,积蓄数年所得工资,随偿还水客垫付的旅费外,将余款做资本,改行做小生意。他在芙蓉结识了叶志英,他的精明能干,获得叶志英的赏识,他的事业发韧之始,获得叶志英的提拔扶助。1870年他随叶志英来雪兰莪,寻找财富,并协助叶亚来来发吉隆坡。
叶观盛以经营矿业起家,运筹有策,经营鼎盛,积资巨万,雇用劳工共七千人,锡产驾凌叶志英矿场的产量,稳然是当时雪州境内最大的矿主之一。1892 -1894,他利用华人甲必丹的名衔,申请承包烟酒饷码,股额一百万元,获利倍增。
1893-1895,他开设赌馆和当店,财源广进。十九世纪末叶,吉隆坡第一次进行城市重建计画,将市中心的亚答屋,改建为砖瓦店,大兴土木,破旧立新。 他眼光锐利,货殖多能,斥资在十五碑开设砖窟,大量生产供应建屋所需。十五碑英文名叫“Brickfields”正因当年是烧砖窟的地方。叶观盛的业务甚至扩展到新加坡。他在新加坡罗敏申律开设一间商行【新兴泰】(Sin Heng Tye),规模宏大,聘用陈强益为经理。叶观盛在吉隆坡的店号叫【新就记】,仅次于陆佑的【东兴隆】,是当时吉隆坡最响亮的店号,妇孺偕知,无人不晓。目前吉隆坡街名中,除了纪念他的贡献而命名的【惹兰叶观盛】(Jalan Yap Kwan Seng)外,还有一条街道是用他的店号【新就记】命名的,叫“Jalan Sin Chen Kee”。以商店宝号来命名的街道,【新就记】是绝无仅有。
叶观盛恫廑念,胞与为怀,热心慈善事业。他感到生老病死,人所不免,惟有乞灵医药,以图补救于万一。1881年叶公捐巨资创建【培善堂】,施医赠药,为病黎解脱痛苦。叶公独资维持该慈善机构凡十三年,至1894年叶公鉴于许多年迈无依的同胞,既无衣食以饥寒,又无居室以避风雨,流离失所,瑟宿街头,他逐与几位华裔领袖创建【大华楼】(Tai Wah Ward)于【平民医院】(Pauper Hospital),收容这些离乡背井,沦落天涯的不幸者,给予医药和生活照顾。为维持【大华楼】的开销,设有【大华楼基金委员会】(Tai Wah Fund Committee),委员五人,叶观盛任主席。1900年3月印度发生严重灾荒,哀红遍地,海峡殖民地和马来土邦华裔纷纷捐款救济,他慨捐一万元。
1894年吉隆坡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Institution)创立,他是英文书院的重要创办之一。
叶观盛在任甲必丹期间,为谋求同乡福利,联络情谊,沟通声气,独资创立赤溪公馆,这公馆于今仍屺立在本市苏丹街。
华人甲必丹的职责,主要是照顾华人利益,排解华人纠纷,平章华人事件,维持地方安宁。叶观盛出任华人甲必丹期间,最艰巨的工作任务,是处理华籍移民问题,为【新客】安排工作,为失业的同胞安顿生活。1890年当局为登记和安置华籍移民,成立工作站(Cooli Depot),他委任为该站五人委员会主席之职。他接受这项任务后,矢勤矢勇,任劳任怨,公正廉明,喝诚为同胞服务,雨霖苍生,厥功甚伟。
*[叶观盛是吉隆坡同善医院创办人,也是吉隆坡广东义山五位创办人之一,独资创立赤溪公馆,该公馆立于吉隆坡苏丹街,他还和众华裔一起创办了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Institution)。在吉隆坡有一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叶观盛路(Jalan Yap Kwan Seng),叶观盛路位于吉隆坡的市区内,与吉隆坡多条繁忙的道路贯穿,并可通往市区、安邦路、金三角地带等旺区。半山芭路还有一条以他早期的店名命名的“新救记路”(Jalan Sin Chen Kee)。他与陆佑向政府申请兴建锡务公所(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的地段。]
“吉隆坡赤溪公馆”
吉隆坡第四任甲必丹——叶致英
叶致英,一作志英,又称叶石。他先是盛明利在芙蓉的甲必丹继承人,在芙蓉时期,慧眼识英雄,推荐叶亚来为本身的继承者。后来,又是继叶亚来之后的第四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1885─89)。祖籍广东惠州府新安(现改为紫金县)。
叶致英最初经营种植业并开设赌馆,在1860年之前于芙蓉商界已崭露头角,而且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叶亚来在1860年跟他结识之当时,叶亚来尚是一个小商人,而且仅仅在森美兰华人甲必丹盛明利部下当一名副队长。1860年盛明利在芦骨之战被俘,惨遭杀害;当时当地华人社会在战争平定后,需一个有才干的人出来主持大局,叶致英以其才识卓越,慷慨任侠,被埠众拥戴为甲必丹。但他热衷于赌博做生意,不汲汲于仕途,任职不久,便推荐战败在芦骨养伤的叶亚来,代替他自己执行甲必丹的职务。
叶致英在1870年来到吉隆坡,当时正是雪兰莪内战方酣的时候,他在叶亚来身边作参谋,且以金钱支助战费,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内战结束后,叶亚来控制吉隆坡的时期,叶致英在叶亚来的行政组织中担任司法判官的职位。1874年12月英国人接管雪兰莪政权,并采取措施恢复锡业的生产,叶致英协助叶亚来跟英国人折冲尊俎,争取华人矿家的利益,要求拨出更多新矿地给华人开采。1879年起锡价猛涨,华人矿家受惠最大。1880年叶致英在吉隆坡拥有四十三个矿场,并在八打灵拥有最多的矿地,仅次于叶亚来是雪兰莪第二大的矿主。叶致英和叶亚来在企业经营中是一对好搭档,他们联合资金进行开采甲洞的新矿场,并合股承包饷码。为了推进业务,维护华人矿家的共同利益,叶致英于1886年左右创办了“锡业公所”,这大概是雪州最早的一个华人业缘性组织。
1885年甲必丹叶亚来逝世,叶致英任其遗产受托人。代理参政司罗爷(John Pickersgill Rodger)也在这年委任叶致英为第四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每月给酬一百元。叶致英以甲必丹身份,代表华人利益在雪州议会占一议席。叶氏同时出任吉隆坡高等法庭陪审员。
叶亚来去世后,叶致英与他的岳父萧邦荣及叶良杰等,发展原来的惠州公司,重建古典建筑,改造惠州公司为会馆,更名为“惠州会馆”。
根据当时吉隆坡警察总监斯也士(H.C.Syers)在一份报告中说:甲必丹叶石每日都到警署见他,似乎是随时准备协助处埋有关案件:如追捕潜逃的契约劳工或防范罪案发生。斯也士也说:1887年11月华人社会举行一个规模盛大的宗教节日,有四万华人参加,街头巷尾人山人海,叶石与其它华人领袖组织一个纠察队,协助警察维持秩序,庆会自始至终顺利进行,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件。可见叶石很有组织能力,执行艰巨任务,维持社会安宁。叶石每晚必到赌场去巡视,以防止赌客的奸伪行为,确保赌场的安宁和秩序。
叶致英殁于1889年,据说他留下一百万元的遗产。其哲嗣隆兴、佛佑和进福对社会公益事业,乐于襄助。
*[叶亚石與其岳父蕭邦榮、先賢葉傑良等領導惠州會館,將會館原有之簡陋會所改建為富麗堂皇,雕梁畫楝,美奐美侖之中國式館宇,在吉隆坡有一街道以叶亚石名字命名——叶亚石路(Jalan Yap Ah Shak)。]
资料来源:
1)《叶致英传略》载(吉隆坡广东义山百龄特刊)1995,页28,29,40。
2)王植原:《叶德来传》(新加坡:艺华出版印刷有限公司)1958,页172,195,200,201。
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叶亚来
甲必丹叶亚来(1837-1885),原名茂兰,字德来,是我国首都吉隆坡发展史上重要的先驱者。生于清道光十七年丁酉二月初八日(即公元一八三七年三月十四日),祖籍广东省惠阳县淡水镇周田乡。
清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他年幼时曾入学读书,但是2年后基于家境贫苦而辍学在家替地主牧牛、织竹器,以赚钱帮助父母维持生计。
1854年,农村受农民革命战争的影响,而导致民不聊生,佃农生活更是三餐不继。当时才17岁的叶亚来为生计所迫,不得已离开家园只身到南洋谋生。
叶亚来抵达马六甲后,开始做苦工为生,但不久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靠此过活,于是他逐渐对自己感到失望和不满。据传说,当时与他同住的有一位叫郭龙的相师发现 叶亚来眉宇常蕴英气,预测他决非久居人下者。因此每当他见到叶亚来沮丧不振时,就为他讲述历史上由草泽崛起而成大业的故事来安慰他。叶亚来深受触动,渐 渐对苦力生活萌生倦意。由于他为人豪爽,乐于助人,侠肝义胆,敢作敢为,不久他便逐渐和当地的最下层的人们混在了一起,并且深得这些人的信赖,被视为工人 领袖。就在此时,传来了吉隆坡矿场以优厚待遇征募工人的消息.
1859年,他在族叔叶福资助下,在芦骨经营生猪及收买锡米之生意,不久叶公离开芦骨到双溪乌戎找寻新生活。他于途中巧遇双溪乌戎华人甲必丹盛明利之总巡(保安队队长)刘壬光同乡,刘乃推荐他为副总巡。 一八六零年,甲必丹盛明利不幸因战牺牲。战乱平定后,双溪乌戎重选华人甲必丹, 胆识过人又精明能干的叶亚来被推荐出任华人甲必丹 ,因政绩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1862年,叶亚来得到一位叫刘壬光的华人——当时已活跃于新开发的吉隆坡地区的甲必丹(注:甲必丹是葡萄牙和荷兰统治马六甲期间选定管理华人社会事务的领袖)的邀请,出任刘的私人助手。这以后,叶亚来的生命开始出现转机,涉足的生意开始兴旺起来,两年内,他拥有了两个锡矿场,还开了一家药店,同时还娶了一名马六甲华族女子,稍后,他还受托负责建立起吉隆坡地区的第一座庙堂。
1868年刘壬光身患重病,不久逝世。叶亚来接任甲必丹后,迎战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吉隆坡锡矿蕴藏丰富,随着开采业的发展,往日无人问津的荒僻之野已为人们高度关注,各土酋为争夺矿税从明争暗斗演至剑拔弩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叶亚来采取了大刀阔斧的变革措施,公布罪行处罚条例,组织起规模庞大的私人保镖,训练足以捍卫领土的军队。
1871年8月,吉隆坡保卫战打响了,叶亚来首先取得了郊外狙击战的胜利,但不久局势骤变,在1872年吉隆坡曾一度失守,叶亚来率领的华工牺牲了1700多人,吉隆坡也惨遭焚毁。1871年8月,吉隆坡保卫战打响了,叶亚来首先取得了郊外狙击战的胜利,但不久局势骤变,在1872年吉隆坡曾一度失守,叶亚来率领的华工牺牲了1700多人,吉隆坡也惨遭焚毁。为了夺回华工多年苦心经营的矿区,叶亚来决定光复吉隆坡。1873年7月,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叶亚来终于如愿以偿。但往日喧哗繁忙的矿区死寂凄凉,有人劝叶亚来放弃这个恐怖的地方,可叶亚来决心扎根此地,重整旗鼓,开采锡矿,建立市埠。
随后的几年间,叶亚来面对的经济问题多过政治问题。英国人在1874年干预马来诸邦,使本地区出现了更重大的变化。英国人采取迅速的步骤,建立苛刻的税款征 收和残酷统治制度,在内陆地区多个地方驻扎警察。叶亚来也被迫接受一组为6人的警察队伍,为他们提供住所,并发给薪金。
一八六二年初,叶公放弃双溪乌戎华人甲必丹之职,到吉隆坡协助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刘甲处理行政事务及管理锡矿厂。叶公并于一八六四年创设惠州公司(本会馆前身),安置初由中国家乡抵步之同乡及供贫病之同乡食宿。一八六八年,刘甲不幸逝世后,叶公代执行甲必丹任务。推行英明政策,严惩盗窃,吉隆坡成了夜不闭户之太平市镇,远近闻名。
一八六九年,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佳节时,叶亚来公在隆重仪式中正式受雪州苏丹册封为第三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册封仪式由苏丹代表拉惹玛赫蒂主持。一八七零至一八七三年期间,马来王室因政治、经济上的种种因素,爆发四年内战。甲必丹叶亚来在请援下, 派兵协助雪苏丹女婿东姑孤丁与巴生土侯拉惹玛赫蒂作战。战乱期间,吉隆坡两度易手,三度被焚。战场失利, 甲必丹叶亚来几番征战,终於於一八七三年三月 光复了吉隆坡 。
雪苏丹为表扬叶亚来的功绩,於一八七三年六月, 再度册封叶亚来为吉隆坡华人甲必丹。战后的吉隆坡,废墟一片,锡矿场也化为水潭。甲必丹叶亚来说服了要他迁的将士同僚,使他们留下来和他共同努力重建一个新的吉隆坡。甲必丹叶亚来重建吉隆坡的工作是非常有计划的。他首先发展公路网,疏通河流,建造桥梁,扩建住屋,使由亚答屋进步到砖瓦屋和商店,重开矿场,鼓励各族共同参与建设,吉隆坡就这样从废墟中逐渐发展成为今日我国最大的都会。 一八八四年,甲必丹叶亚来知教育之重要,乃创设私塾于惠州公司内,供同乡就读,并亲到中国聘请举人叶树网前来教学。这为吉隆坡第一间华人学堂。一八八五年四月十五日清晨,伟大的甲必丹叶亚来不幸病逝,年方四十八岁。
“载自网页”
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刘壬光
刘壬光,惠阳人,芙蓉海山会党领袖之一。原本在芙蓉甲必丹盛明利手下任统领之队长(Panglima),1860年8月26日,芙蓉内战爆发,刘壬光在撤退芦骨途中,为炮弹伤脚,一度躲入叶亚来堂兄弟叶福的公司屋养伤数星期。
丘秀做了吉隆坡甲必丹之後,吉隆坡的商业和暗邦区的矿业,仍还照常并驾齐驱地繁荣着。到1860年时,他听到当日芦骨的朋友,盛明利手下的大队长刘壬光同乡在芙蓉战败的消息。随後,刘在芦骨一俟腿伤医好了,就辞去队长的职务,到麻六甲同乡大本营那边去了。刚好,吉隆坡这边事业兴盛,需人助理,於是就发信去聘刘来隆相助。
刘到了吉隆坡後,还不到一年,邱秀就因病去世。於是华人甲必丹这一席,就给他继承起来了。
拉惹玛蒂因抗缴鸦片入口税,与巴生统治者拉惹亚都拉发生争端(这是十年内战的开端)。刘壬光以友谊关系,率随员六十人,由河道坐舢舨顺流到巴生调解。刘壬光调解失败後,回到吉隆坡。1868年在他病逝前一个月,把事业及甲必丹的继任权,以及家小的保护,都嘱托给叶亚来。
刘壬光去世後,由叶亚来负责运送其遗体到麻六甲安葬。
资料来源:
1)许云樵选译:《叶亚来劄记》,载刘崇汉编着:《吉隆坡甲必丹叶亚来》(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出版1998),页18,19。
2)王植原:《叶德来传》(新加坡:艺华出版印刷有限公司1958),页26,29,44,55,68,69。
(摘自王琛发着,黎艾琳编《惠州人与森美兰》,森美兰惠州会馆出版,2002)
丘秀做了吉隆坡甲必丹之後,吉隆坡的商业和暗邦区的矿业,仍还照常并驾齐驱地繁荣着。到1860年时,他听到当日芦骨的朋友,盛明利手下的大队长刘壬光同乡在芙蓉战败的消息。随後,刘在芦骨一俟腿伤医好了,就辞去队长的职务,到麻六甲同乡大本营那边去了。刚好,吉隆坡这边事业兴盛,需人助理,於是就发信去聘刘来隆相助。
刘到了吉隆坡後,还不到一年,邱秀就因病去世。於是华人甲必丹这一席,就给他继承起来了。
拉惹玛蒂因抗缴鸦片入口税,与巴生统治者拉惹亚都拉发生争端(这是十年内战的开端)。刘壬光以友谊关系,率随员六十人,由河道坐舢舨顺流到巴生调解。刘壬光调解失败後,回到吉隆坡。1868年在他病逝前一个月,把事业及甲必丹的继任权,以及家小的保护,都嘱托给叶亚来。
刘壬光去世後,由叶亚来负责运送其遗体到麻六甲安葬。
资料来源:
1)许云樵选译:《叶亚来劄记》,载刘崇汉编着:《吉隆坡甲必丹叶亚来》(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出版1998),页18,19。
2)王植原:《叶德来传》(新加坡:艺华出版印刷有限公司1958),页26,29,44,55,68,69。
(摘自王琛发着,黎艾琳编《惠州人与森美兰》,森美兰惠州会馆出版,2002)
吉隆坡第一任甲必丹——邱秀
西元1857年时,芦骨商人邱秀和叶四,受了顾客苏丹不亚沙(Sutan Puasa)──淡江土酋的劝说,都认定暗邦这新矿区具有远景,实较芦骨更有前途。於是根据在芦骨合股采矿的条件,两人再一次合股去暗邦营商。开芭之後,几间亚答屋所经营的买卖,就是吉隆坡初期的市容。因为地近河汊滥芭,所以连带吉隆坡(Kuala Lumpur)这个地名,就被大家喊出来了。这是1857年初期的吉隆坡。後来,叶四探到了离吉隆坡北面十二英里间那边有锡可采,於是就到间征山附近去发掘锡矿,采掘不久,成效卓着,成为间征矿区拥有地皮最多的大地主。
这消息,打种了新继任的苏丹亚都沙末的心弦,他居然也投资在间征矿区,试行采掘。於是沿间征山山脚一带,就很快地开成许多小矿场了。同时间征这个荒僻的山区村落,也就迅速地成为采锡事业的中心地区了。吉隆坡邻近因矿场增加及商业日盛,华人及巫人方面,都认为需要有侨领人物来接洽一切。所以暗邦区的苏丹不亚沙也出来极力支持这一建议──选出华人甲必丹的问题。
论资格,邱秀最先择地建屋,开市做买卖,而且也是当时经营商业范围最广泛的一人;因此,在众望所归之下,他就被选出来负担这笫一任的华人甲必丹。
邱秀在1863年因病去世。
资料来源:
1)许云樵选译:《叶亚来礼记》载刘崇汉编着:《吉隆坡甲必丹叶亚来》(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出版1998),页19。
2)王植原:《叶德来传》(新加坡:艺华出版印刷有限公司1958),页41~44。
(摘自王琛发着,黎艾琳编《惠州人与森美兰》,森美兰惠州会馆出版,2002)
这消息,打种了新继任的苏丹亚都沙末的心弦,他居然也投资在间征矿区,试行采掘。於是沿间征山山脚一带,就很快地开成许多小矿场了。同时间征这个荒僻的山区村落,也就迅速地成为采锡事业的中心地区了。吉隆坡邻近因矿场增加及商业日盛,华人及巫人方面,都认为需要有侨领人物来接洽一切。所以暗邦区的苏丹不亚沙也出来极力支持这一建议──选出华人甲必丹的问题。
论资格,邱秀最先择地建屋,开市做买卖,而且也是当时经营商业范围最广泛的一人;因此,在众望所归之下,他就被选出来负担这笫一任的华人甲必丹。
邱秀在1863年因病去世。
资料来源:
1)许云樵选译:《叶亚来礼记》载刘崇汉编着:《吉隆坡甲必丹叶亚来》(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出版1998),页19。
2)王植原:《叶德来传》(新加坡:艺华出版印刷有限公司1958),页41~44。
(摘自王琛发着,黎艾琳编《惠州人与森美兰》,森美兰惠州会馆出版,2002)
华人甲必丹
整理了这么多茨厂街的公会团体,也该轮到介绍对吉隆坡或茨厂街有影响的人物,尤其是华人甲必丹。他们除了成立会馆,也影响着吉隆坡或茨厂街华人社会。
什么是甲必丹,从南洋历史看「甲必丹」基本上是一种制度,是家父长制和共同体体制。十五世纪时,欧洲势力开始东渐,对於殖民地采用「分而治之」及「间接统治」的方式,尽量利用原有传统的权力结构治理殖民地行政,并以不改变传统习俗为原则之“甲必丹制(Capitan)”。赋予原有之地方首长(如地主、贵族)权力,由殖民地政府承认其地位,而得到有公的强制力,以达到政治的控制、经济的利益。其他的种族分别有他们自己的甲必丹。另有如商会、社团、帮派领袖,有自称甲必丹者谓,并无公权力。
当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后,即设立「甲必丹」制度,荷兰人占领马六甲,继续遵照葡人之制度。
吉隆坡共有五位华人甲必丹,他们是:
邱秀1861-1863
刘壬光1863-1868
叶亚来1868-1885
叶亚石(叶致英)1885-1889
叶观盛1889-1901
1880年,英国参政司决定以吉隆坡为参政司的常驻地,并将雪兰莪的首府从巴生迁至吉隆坡。华人甲必丹的权利,从此日渐萎缩,到1902年英国人正式取消甲必丹制度,另外成立华民护卫司(Chinese Protectorate),全部纳入英国的管制内。
参考资料:元氣村
什么是甲必丹,从南洋历史看「甲必丹」基本上是一种制度,是家父长制和共同体体制。十五世纪时,欧洲势力开始东渐,对於殖民地采用「分而治之」及「间接统治」的方式,尽量利用原有传统的权力结构治理殖民地行政,并以不改变传统习俗为原则之“甲必丹制(Capitan)”。赋予原有之地方首长(如地主、贵族)权力,由殖民地政府承认其地位,而得到有公的强制力,以达到政治的控制、经济的利益。其他的种族分别有他们自己的甲必丹。另有如商会、社团、帮派领袖,有自称甲必丹者谓,并无公权力。
当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后,即设立「甲必丹」制度,荷兰人占领马六甲,继续遵照葡人之制度。
吉隆坡共有五位华人甲必丹,他们是:
邱秀1861-1863
刘壬光1863-1868
叶亚来1868-1885
叶亚石(叶致英)1885-1889
叶观盛1889-1901
1880年,英国参政司决定以吉隆坡为参政司的常驻地,并将雪兰莪的首府从巴生迁至吉隆坡。华人甲必丹的权利,从此日渐萎缩,到1902年英国人正式取消甲必丹制度,另外成立华民护卫司(Chinese Protectorate),全部纳入英国的管制内。
参考资料:元氣村
隆雪华堂建筑介绍(2)
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的建地,原由陆佑与叶观胜向政府申请兴建锡务公所之用,后因地契问题,才转为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的建地。
早期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的地段宽旷,门前的草坪,达至陈氏书院前面和茨厂街连接,左右两旁拥有广阔的空地作为停车场,四围都是绿草如茵,环境清幽。后来吉隆坡人口日增,政府为增辟公路以利交通,把大会堂前面草坪征用了一大段。后来,因建交通圈,将大路移近大会堂篱笆边缘,把门前的空地栽缩成今天的形状。
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可说是茨厂街尾的守护龙,白色的建筑物,已成为茨厂街尾一带的地标。
大会堂建筑物除了面对发展的洪流,大路逼到建筑物旁外,于1975年,大会堂建筑物也面对另一个大劫,那就是董事会在会议提出把建筑物改建为规模宏大的二十余层大厦,底层为大礼堂,二楼为大会堂及雪华总商会办事处,其他各层辟为办事处出租,底层大礼堂下,则为停车场。
1975年要改建为二十余层大厦的大会堂画图。
后来因种种因素,此计划被迫搁置,不然华社又会因某人的无知而又失去了一座特色的建筑物。现在的茨厂街已难以找到几座原汁原味的早期会馆建筑物了,对大会堂建筑物的幸存,我们该好好珍惜与保护它,因为它是华团及国家的文化遗产之一。
Tuesday, June 1, 2010
隆雪华堂建筑介绍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成立于1923年;会所建筑则是在民国廿三年(1934年)落成,并由雪兰莪苏丹殿下主持开幕典礼。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及文物部于2005年将隆雪华堂建筑列为国家文化遗产,并拨款修护一楼的讲堂。
一座好的建筑,原则上必须包含三大要素,即实用、坚固、美观。作为一个公共空间,近80年来,熙来攘往,人们在隆雪华堂这座建筑里忙于开会、聆听讲座、观赏舞台演出、出席宴庆,处理各种事务,以及参加各类活动等。众人一贯的方向,直奔礼堂、讲堂、会议室、办公室、厕所;目光的焦点,自然落在讲台、舞台、主讲人、演出者,主持人。或许没有闲暇,也没有习惯在迈向大会堂的当儿,远距离看看这座建筑的风貌,近距离观察大门的装饰、发现不同的柱子、各具特色的柱头、触摸墙壁和楼梯的栏杆,然后上到一楼抬头仰望穹隆的结构和造型。
我们常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或者某某的眼睛是锐利的。但是,有时不必过于自负,因为未经训练的眼睛,未必看得出真相,未必发觉表象背后的含义和故事;更严重的是经常掉以轻心、视若无睹,即使看过千遍也丝毫没有新发现。如果讨论的主题是建筑,那么,在大多数未经训练的眼中,所谓的建筑,不论古今、不论风格、不论材料与颜色,往往只不过是一个个容纳桌椅的“盒子”。
所以,从今天起,偶尔不妨放慢脚步,训练我们的眼睛,好好看看这座建筑。
遥想1930年代的吉隆坡,像隆雪华堂这样的规模(图1),可算是豪华建筑之一。礼堂的设计(图2),包括楼上的格局,是演出和社交场地的高雅选择。我国前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巴达威曾在此举行婚宴。在我国,除了宗教建筑之外,有圆顶的建筑并不算多,而且多半属于公共建筑。圆顶往往呈现雄伟稳重托高的气势,建筑外观占了一些优势。走到室内看圆顶的内部(图4),穹隆是另一种风貌。四边拱形结构衬起半个圆球。圆球平分八片;圆形的中空,正是外观上圆顶升高的部分。
是否留意到大会堂的柱子特别多?柱子是由柱础、柱身和柱头组成的垂直支撑物。柱头和柱身的变化,显示不同的风格。古希腊时代发展出来的多立克式(Doric order)、爱奥尼亚式(Ionic order)以及科林斯式(Corinthian order),成为引领西方古典主义潮流的柱式,长时期对世界各地的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
涡旋形装饰的柱头(图6、7)是爱奥尼亚式普遍的装饰形式。花型或水草性装饰(图8、9)
跨进隆雪华堂大门之前,是否曾抬头看看门上风光?类似翅膀的装饰,像不像空军部队的徽章设计?(图10,11)楼梯是衔接楼下与楼上的必经通道。这种弧形的设计,免除一分生硬,呈现流畅的动感。(图12)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