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茨厂街》
作者: 星洲媒体采访团队
出版:星洲日报
售价: RM30.00
初版: 2012年8月
内容简介:
在重重高楼大厦包围下的茨厂街,仿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家,在孤寂里踽踽前行。
当发展的洪流夹着堂皇的理由,急速往百年老街冲来,老建筑老地标不得不让步。
拆了重建,建了再拆,循环重复的步骤,一再刷新老街的面貌。
前人遗留下来的生活足迹,那一些珍贵的人文历史,随之被神手一一摧毁,消失殆尽。一个没有了文化的城市,徒剩空壳,而我们也将如同失根的兰花,一代一代逐渐不知根归何处。
曾走在同一条历史路上的星洲日报,亦想为百年老街留下岁月的印记。
我们重拾零碎的记忆片段,企图拼凑出一段消逝了的时光,更希望借此留住华人在吉隆坡开埠的痕迹。
这本书,值得细细咀嚼,更值得每个马来西亚华人珍藏。
请带着这本书,随着字里行间的文字,去回味一下茨厂街,一条属于我们的茨厂街。
内文摘录:
• 街名的由来——茨厂街
翻开吉隆坡地图,如果你要查出茨厂街的正确位置,对不起,即使你找到双眼翻白,都不会找到,因为在吉隆坡地图里,茨厂街的国语路名叫作Jalan Petaling,和“茨厂”完全扯不上丝毫关系。
其实,早在1889年的英殖民时代,地图上已经标有茨厂街的地理位置了,但那时候出现在地图上的地名不叫“茨厂街”,而是Petaling Street。
那么,茨厂街为何会叫“茨厂街”?而“茨厂”到底是什么呢?
茨厂街名字的由来,和叶亚来有很大的关系。话说在1880年,叶亚来在现今茨厂街丰隆银行所在地开设了一家茨厂。茨即是木薯的意思,茨厂是将木薯加工成木薯粉后外销出国。
叶亚来是吉隆坡华人加工工业的始祖。他在茨厂街设厂,聘请外国工程师打理,还启用了先进的研磨机。白天机器轰轰作响,是人们对这条街最鲜明的印象,因而成为这里的地标,“茨厂街”一名由此而来。
茨厂只经营了两年,1881年因生意失败倒闭了。由于茨厂曾经存在过,当地华人也就把这个地区命名为茨厂街,而这名称一直流传了百余年之久。
寿命只有两年的茨厂,目前又是否有迹可寻呢?答案是:不!
茨厂早就已经不见踪迹,而它的正确位置,即柏屏戏院后方,也已经辟建成一间公共厕所,提供广大市民和游客方便之用。
至于Petaling Street称呼的由来,则有两个版本。其一是在陈氏书院旁有一座山,叫做Petaling Hill,当年是一座乱葬岗;第二个说法是,Petaling原是一本书的书名。无论如何,到底Petaling Street出自哪里,答案早已无从追溯。
个人评语:
一本很生活化的茨厂街书籍,有星洲日报出版。
本书整理之星洲日报近几年来有关茨厂街的报道,有茨厂街道道地地的人物、小市民报道篇,介绍扎根在茨厂街的商号、老字号报道篇,书的内容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我们就是与他们的故事一起成长的。
当然,星洲日报还有更多早期的茨厂街报道,如果本书也收编这些报道,它将是一本精彩的茨厂街书籍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