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6, 2009

雪隆广东会馆




1939年前,雪蘭莪一州雖巳有三十几萬粵人散居各處但還沒有一個聯絡鄉情的組織 。1939年7月15日雪蘭莪粵僑救鄉委會假座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召開粵僑大會,議決結束,即席通過成立雪蘭莪廣東會館籌備,并選出籌備委員向政府註冊局申請註冊。

在一呼百應的熱烈反應下,由雪州六縣,每縣至少推出二人組成籌備處,負責廣召募委,當時推選李孝式、張昆靈、陳濟謀、辛厚慈、黎耀聰、劉其武六人起草章程專員,并授權籌委會辦理一切事宜。同年7月22日隨即召開第一次籌委會,通過籌委會 組織大綱,并依章選出籌委會職員,主席为李孝式。

9月16日召開第二次籌委會議,審查章程草稿并修改后由主席李孝式自行翻譯為英文,快馬加鞭向政府申請注冊。翌年四月即獲批准,6月2曰便召開會員大會,選出職員,正式成立,會館初借廣肇會館開始辦公。

1940年7月31日,第一屆職員宣誓就職時 便發動募捐籌建會館大廈,由李孝式、陳占梅、朱植生及巫伯覲各捐五千元向樹膠公會儲蓄部,以二萬元購置現址吉地十一段,正期籌款建廈,日本南侵占領馬來半島,導致會務停頓五、六年。1945年8月馬來亞光復,因會館重要職員忙于急務,以致遲至1946年12月28日始召開董事會論應辦事宜,并議決免費重新登記會員,征求新會員,自由贊助復興捐以及補選職員和常務董事。1947年5月22日之后,會館便積極努力籌建會所,在選出賢能,任勞任怨,并在建築費左支右絀的情況下,至1957年1月15日由會員大會通過,向銀行商借四十萬元,隨即興工建築。

1958年5月會館大廈落成。共耗資八十一萬七千餘元,大廈名稱決定為“廣東會館大廈”並請李達庭書寫之,并由李孝式剪彩開幕。此后依靠租金收入,1965年清還債務,進而加強在同鄉福利與慈善公益方面的工作,以盈餘捐獻學校和慈善機關,以助發展,造福人群。

七十年代初,聯邦直轄區成立后,會館應需要易名為雪隆廣東會館,并成立文教組及青年部、婦女部,推行有益青年身心的活動,對協助青年上進,改善社會風氣,均有所幫助。所舉辦各項活動,獲得熱烈影響,成績斐然。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谐街廣肇會館,现会所位于Jalan Pudu 44号。

载自雪隆广东会馆

Sunday, October 25, 2009

雪隆潮州会馆


雪隆潮州会馆(The Selangor And Kuala Lumpur Teo Chew Association)创立于1891年,为一个在马来西亚社团法令下注册之地缘性组织,在雪隆各地拥有近四千名个人会员,二百多名商号会员及六个团体会员。

初名“八邑公所”,原址于吉隆坡谐街,成立初期,先后由余来标,陈玉波,杨作荣担任总理三十年。

宗旨除了促进同乡之间的亲善关系和感情,敦睦乡谊,谋求同乡的团结,间中亦办理慈善公益,支持及赞助文化教育事业,排解同乡纠纷,发挥互助精神,为同及社会的福利贡献力量。

雪隆潮州会馆同乡秉承潮人重视教育的传统美德,于1923年,第四任总理杨敬好任内,创办培才学校,数年之内,学生激增,公所不足容纳。1929年,购得安邦路会址,公所与培才一起迁入新址,并修改章程,改名为“雪兰莪潮州八邑会馆”。1952年,会馆购得锡兰巷门牌一号花园洋楼全座,经修葺改建为新校舍,同时并购置校车。翌年遂迁入新校舍上课。学生人数增至七百余人;分为上、下午班,教师仍不足用,部分学生仍在会馆四教室上课,暂作分校。

1980年,获政府拨出八打灵东南亚花园SS2区地段三亩余,并批准资助建筑费十万元,供建筑新校舍之用。目前学生人数已逾三千名,为八打灵著名小学之一,并在2000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在万达城设立培才二校分校。

1995年3月26日,大會通過修改章程。把「雪隆潮州八邑會館」改為「雪隆潮州會館」。

*早期会址设于吉隆坡谐街,现会所位于Jalan Ampang 35号。

载自雪隆潮州會館

吉隆坡永春会馆


永春县是泉州市管辖下的一个山区小县,由于山地多,耕地少,谋生不易,以致先辈们很多都到海外谋生。回顾过去,追溯永春人出国的历史,五代后汉就有人经商,到达现今的越南。其后在宋朝、明朝到清朝打开海禁,有为数不少的永春人到海外谋生。据永春县志的记载,在1757年,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就有永春人经商。在19世纪末期,永春人开始在吉隆坡立足,廿世纪初,当时在吉隆坡甘榜巴鲁一带的惹兰禧( Jalan Hale)、惹兰甘文丁( Jalan Kamunting)、惹兰叶亚沙( Jalan Yap Ah Shek)和惹兰多拉三美(Jalan Doraisamy), 这4条街道,住有一百多户永春人,在当时就有新永春之称。

至二十年代初期,已有很多同乡从事商业活动,如树胶、锡矿、杂货、布庄、房产,而其中以经营布庄及树胶为主。

鉴于永春同乡人数日众,惟感无从联系与团结乡人,于是在同乡陈日墙、陈澎相、颜滂祜、黄重吉、洪进聪、陈仁堧 、林邦玲、黄振秀、林世吟、郑卿显、杨廉溪、张喜琴等发起组织永春会馆;同时借用福建街泉丰公司二楼为临时办事处,随即召集同乡举行座谈会,出席者非常踊跃,热烈支持筹备会。并于1924年9月27日正式成立筹备会。

翌年(1925)春,筹委会之负责人都很有信心,明知筹组乡会是最艰巨的任务,尤其筹建永久会所的基金更感辣手。然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大家能精诚团结,同心协力,一切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由于发起和赞助的人都能一致筹划和宣传,向全体乡人作将伯三呼,不久便获得各方良好的响应,许多富绅殷商竞相捐输,计有陈辉相、陈日墙、林兴豪、陈沧相、黄重吉,洪进聪等,慷慨解囊捐献千元以上作为倡导,使筹备的过程向前跨进一大步,于是更加积极进行各方筹备,结果综合112人认捐的数目,共得50,830元。

1926年3月上旬召开大会,出席者数十人,主席洪进聪报告筹备基金的经过及成绩,同时,议决重要案件如购置吉隆坡安邦河畔的三段地皮,面积5514方尺,价银27,666元,作为建筑一座三层大楼馆宇的地址。

1928年12月2日召开常年会员大会,照章选举1929年度第一届新董事,第一届会长为陈日墙。

1954年在林连玉的建议下,董事部通过创办桃源夜校,收容失学及职业青年,培育人才,以应社会之需。桃源夜校于1955年元月10日开学,学生共有198人。

早在1959年董事会就已建议重建会馆大厦,后因政府条例诸多限制而中止,有关重建之愿,一直拖延,直到90年代初,由于会馆建筑实在太陈旧了,在丹斯里拿督李深静局绅的号召及带动下,配合诸位董事的合作,重建图测终于在1995年4月26日获得市政府批准重建四层楼大厦。

1995年6月间,本会馆旧建筑物拆除,同年8月7日举行动土礼,由建委会主席丹斯里拿督李深静局绅及会长郑景新联合主持,出席参加仪式的董事及同乡有廿余人。在动土仪式上,建委会主席丹斯里李深静鉴于本会馆地处吉隆坡黄金地带,随即宣布本会馆大厦扩建至七层楼,并于次年(14/4/1996)会员大会通过。经多方申请,七层楼图测于1997年8月8日获得市政府批准。

新会所于1998年落成,耗资马币约4百万零吉,并于1999年6月27日举行开幕。

*早期会址设于福建街泉丰公司二楼,现会所位于安邦河畔(Jalan Dang Wangi)43号。

载自吉隆坡永春会馆(KUALA LUMPUR ENG CHOON HOEY KUAN)

Thursday, October 22, 2009

雪隆中山同乡会


雪隆中山同乡会(Persatuan Chung Shan Selangor & WP Chung San),成立于1929年2月23日,原名雪兰莪中山同乡会,创办人为杨思齐、叶宝清、郑志南、陈干滔、陈君藻、黄志卿及唐德衍等先贤。旨在团结同乡,联络乡谊,共谋乡亲福利。会址设在吉隆坡书信馆街四号。会所设备简陋,会员仅有四十余名。数年后迁会址至甘榜亚答街36号,会员陆续增至二百余名。月捐每位三角,经费常感不敷。

1954年春,杨表东、梁天桂及欧思等乡贤,发起筹建新馆所。经数年募捐,合计得现款17000余元。后蒙乡贤欧恩把自置515号屋地一段,以优惠特价让予该会。1962年杨表东不幸逝世,其时建筑基金仅存700余元,杯水车薪,会所兴建无从。1963年全体会员目睹会馆经济困难,决心开源节流,改善会务,同心协力,继续展开筹募建筑新会所基金运动,以梁超域、林进、许星华、谭聘、梁添财、林丁未、杨一予、何锦鸿、区开、李谏辉、萧慧珍、梁泳棠、林海畴,及黎汝就等为筹委会,深得会员团结合作,前后共筹集60000多元。遂于同年9月25日举行莫基典礼,至翌年7月1日建筑完成。并于1965年8月22日正式举行开幕典礼。

雪隆中山同乡会,乡情洋溢,会员声应气求,春秋二祭均有纪念活动;曾协助举办首届世界中山同乡恳亲大会;曾配合全国华团联办反毒全国文娱大汇演,积极参与美化义山,及许多有意义、正义之文化慈善等活动。近年来更发起筹建“孙中山纪念堂”计划,除了收集先贤孙中山先生昔日在马来西亚期间,宣传、策划中国革命之历史文物资料外,更希望为同乡、社会学者、群众提供一间综合性多元用途之礼堂建筑。

1953年参与筹建新马中山会馆联合会,负责该联合会之注册申请。1959年5月1日成立音乐部。同年9月举行会员联欢歌唱会。1973年4月1日成立体育健身组。1973年8月19日主办新、马中山会馆联合会第18届代表大会,同时庆祝成立44周年纪念。

*早期会址设于书信馆街Jalan Panggong四号,现会所位于甘榜亚答街36号。

载自雪隆中山同乡会

雪隆安溪会馆


雪隆安溪會館創立於1929年, 安溪旅居於馬來半島者, 為數眾多, 當時僅就中馬一隅人數已超過數萬, 因無組織, 彼此無從聯絡, 感情疏遠, 偶有相遇, 竟同陌路. 為使安溪同鄉有機會聯絡鄉情, 共謀福利, 吉隆坡安溪鄉賢陳文晟, 劉良顏, 許志雄, 溫紹耕, 官國森, 胡天來, 傅候專, 陳朝發, 李劍平, 許三多, 葉玉琳, 葉簡, 許金水, 白鍚烈, 姚捷興, 葉克勵, 林其慎, 蘇金揣, 楊建寅, 李榜, 翁贊卿, 溫潔矩, 陳金水, 林向青, 張石渠, 葉江水, 林諸候, 江世侖, 高銘芳, 梁其宇, 林韭萊, 林金龍, 林清榮, 林向有, 謝文鵠, 許玉蘭, 許波浪, 陳仲魚, 黃則守, 鄭別等有鑒及此, 乃發起組織會館, 設籌備處於巴殺口, 土產俱樂部, 創立規模, 僦居館舍, 請准立案 , 遂告成立, 命名為“雪蘭莪安溪會館”, 公推傅候專為首屆正會長, 李榜為 副會長, 許志雄為正總理, 溫紹耕為副總理, 官國森為財政, 林金龍, 白鍚烈為司理員, 林向青, 林緒候為查賬員, 胡天來為監察員, 林向有, 許波浪為交際員, 翁瓚卿, 陳金水為文牘員, 從此會務進展, 漸有可觀, 惟館址轉移遷徙, 幾費周折。

1937年間, 因會員激增, 館舍不敷應用, 欲解決根本大計, 惟有自置會所, 以垂永久, 於是成立發動建館委員會 (名冊經告遺失) 進行募捐, 幸鄉賢陳禎祥, 劉治國, 劉廷前等, 慷慨解囊, 鼎力支持捐助, 同時向本外埠籌募, 得到鄉親賢達熱烈支持, 集腋已成, 遂購置吉隆坡吉靈街71號(現為58號) 全座樓屋, 為本會館會所, 策划改造, 未幾完成, 於1939年3月19 日舉行會館落成開幕典禮。

1942年, 日寇南侵, 馬來亞淪陷敵手, 會務遂告停頓. 當時敵威刁熾, 凶殘屠殺, 為謀我安溪同鄉之安全計, 乃將一切檔案, 付之一炬。

1945年8月, 日寇投降, 馬來亞光復, 各社團先后復興, 安溪同鄉賢達, 本愛護會館之熱誠, 遂召開會員大會, 議決恢復進行會務之活動。

安溪會館雖於1939年自置會舍, 但歷經20餘年來, 會員再度激增, 原有館舍已不敷應用, 遂於公元1963年4月7日召開會員大會通過成立擴建會所委員會。1979年, 由丹斯里林梧桐, 拿督溫成利, 林生枝等出面向馬華公 會接洽, 耗資320萬元, 購置於吉隆坡安邦路門牌67號, 其面積有四間店鋪及六層高之馬華舊大廈, 遂於 1980年遷入大廈辦公。至於原有在吉隆坡吉靈街之安溪舊大廈, 定价36萬元售出, 所得之款項充當購新大廈之用途. 巍峨堂皇之安溪大廈於公元1989年11月26日由主席丹斯里林梧桐主持開幕禮。

2003年9月21月會員特別大會通過將雪蘭莪安溪會館名稱修改為雪隆安溪會館。

*早期会址设于巴殺口, 土產俱樂部内及吉靈街71號(現為58號),现会所位于安邦路門牌67號。

载自雪隆安溪會館

Friday, October 16, 2009

吉隆坡赤溪公馆



赤溪,田头,铜鼓先祖源自中国中原,因避祸流离,避居于中国广东省,赤溪,田头县,又因家乡贫瘠,谋生不易,离乡背井而远渡重洋落籍本邦,凭着刻苦耐劳,赤手空拳,经过几代的奋斗,才建立今日的家园。

早期吉隆坡的开采锡矿业,并大兴土木开发吉隆坡,雇用大量工人,致大量赤溪田头人相继南来,大多数在矿场里工作,妇女即当洗硫琅淘锡米,一般上生活很贫苦。甲必丹叶观盛为谋求同乡福利,联络乡谊独资创立吉隆坡赤溪公馆(就是现屹立于吉隆坡苏丹街门牌85号五层店铺)。

于一八八五年先贤甲必丹叶观盛捐献馆址设馆,领导公馆为同乡做出莫大贡献,继甲必丹之后,其公子叶大慈,拿督李广霖等先贤相续接班领导,使公馆成为活跃乡团之一。于一九四一年日炸期间,一切会务停顿,许多先贤的事迹记录皆尽失,庆幸公馆两层旧店屋仍未受破坏,但公馆财务上遭受不景,幸获得同乡协力捐助,解决困境,但重建策划皆不能进行。直至一九六八年郑思昌任会长,重建计划积极推行,虽经多番波折和困难,於一九八四年五层新大厦终於落成。

*位于Jalan Sultan 。

“吉隆坡赤溪公馆”

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隆雪中华百货商公会


简称隆雪中华百货商公会(Selangor & F.T. Chinese Textiles & General Goods Merchants Association)。其前身为雪兰莪百货组合、雪兰莪中华百货商公会等。旨在团结同业,维护会员在商业上的权益,提高同业的工商业知识与技能,为慈善和教育事业尽力。成立于1942年。由颜燧南、张南棠等召集创办。1942年12月1日召开会议,选出第1届理事会成员。主席梁震欧,副主席张渭初。宗旨:维护会员利益,团结同业,致力于支持华教工作,于1987年成立奖学金委员会,并积极参与华人社会各项慈善公益活动。

历任会长有:叶立基、黄俭庭、颜燧良、赵金陵、黄汉良。

*会址于苏丹街59号。

载自隆雪中华百货商公会

Thursday, October 8, 2009

威镇宫观音寺





*威镇宫观音寺位于茨厂街街尾的Maharajalela路,与隆雪中华大会堂,陈氏书院为茨厂街街尾重要地标与历史关系。

威镇宫观音寺是首都市区内的一座百年古刹。在吉隆坡开埠后,寺后的山岗,即默迪卡球场精武山一带是华人义山。因此,有人认为威镇宫前身是依附在义山的大伯公庙。

威镇宫初建时是一间神庙,庙身小而简 ,庙前是座中国式的木亭,庙内供奉着源自福建的张公圣君三义兄弟,也就是俗称的法主公义兄弟。故此间一般上年纪的福建人仍称呼此庙为“法主宫”。 威镇宫建立的确实年份无从可查。目前,庙内所保存的三项近百年的物件,如“威镇宫”木匾,乃於光绪庚子年由武荣乡田信士尤清来敬奉;大雄宝殿的一张神案乃於光绪壬寅年瓜月吉日信女朱同娘所赠;安置在亭子里的铜香炉是1898年的供奉品。

早年吉隆坡福建人建立此庙,使之和雪兰莪福建会馆保持密切关系。1919年3月28日政府宪报颁布,此为福建人拜神地,由福建会馆经营管理。 根据过去的记录,福建会馆雇用一人专门巡庙,而庙内香火事则由菜公菜婆掌管。经数十年之久,其间虽有掌管人告老更新,但皆为菜公菜婆,未有和尚参与。 迨至1911年,掌管庙内香火之菜公菜婆决意回国,向会馆辞职。会馆乃得一来自福州鼓山寺广通和尚,接办庙内香火事务。广通法师或更早到庙任住侍,过去庙内大殿前右额一块贺匾,槟城极乐寺住持圆瑛、老昆两位上人所赠,致贺日期为“大清光绪庚子年冬月毅旦”,那是1900年的事。 这也标志着威镇宫已从一间纯粹拜神的地方,逐渐转成日趋拜佛和弘法的寺庙。

1938年,当时的住持达真大和尚,来自福建兴化极峰孝寺,奔走槟城及棉兰等地化缘募捐,扩建大雄宝殿,左右客厅,两层的后座,楼阁,重修寺前门面牌楼,移置凉亭,围菜花基及铺砌道路。扩建碑志上称此庙为观音寺。这是威镇宫观音寺的由来。目前庙内所供奉的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千手观音、阿南、迦叶、韦驮、关帝、地藏王等菩萨,这些佛像金座应是扩建后始有的。

1963年2月24日,威镇宫侧毗邻真如社制香坊失火,殃及庙宇,福建会馆偏匠修葺。当时庙的住持是振敏法师。 1974年,振敏法师圆寂,由其女徒弘能主持,直至1988年弘能圆寂后为止。较后,隆华法师应邀协助,暂时管理庙务。

1989年2月13日凌辰的一场火灾,隔邻真如香社及万寿香料制造坊化为废墟,威镇宫部份焚毁倒塌,被当局列为危楼,暂时封闭。 5月10日举行春修动土礼,恭请雪兰莪福建会馆会长刘景成,福联会会长林玉静及顾问伯圆法师联合主持,随后即进行首期修建工程,经半年馀时间完成。威镇宫观音寺随后重新开放。

1990年4月展开次期修建及美化工程,於1991年1月竣工,并在1月27日举行重修落成大典。

载自威镇宫观音寺

Friday, October 2, 2009

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一个陪伴各族人民走过百多年历史的古迹建筑,在吉隆坡地区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很多人以为陈氏书院,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私塾或学校;也有一些人认为它是一个古庙,其实不然。

吉隆坡陈氏书院的创立是源自广州西关陈氏书院,1894年(清光绪甲午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也是同一年内,广州西关陈氏书院建竣落成。 宏伟的建筑、慎重的布局、精美的木雕、石雕、陶塑、金铸和彩绘,让当时受邀出席参观的吉隆坡大锡矿家陈秀连惊叹不已,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氏书院不是私塾,也不是古庙,它是陈氏宗嗣,古时一般人都有宗嗣或家庙,宗嗣和家庙不尽相同,两者在建筑上的最大分别是家庙的屋顶通常会放龙雕,而宗嗣则以鳌(大鳖)来祈望后世子弟能“独占鳌头”(中状元)。 据说古时皇宫石阶前都刻有鳌(大鳖)的头,平民百姓只有在状元及弟时,才可以踏上,所以后来的人就以此来比喻占首位,或名列前矛。 另外《山海经》中也有记载,鳌居深海之中,只要鳌一翻身,必定引来滔天大浪,只有观世音能将它收服。

在中国宋朝以后,尤其明清时期,大批洋人到中国来,广州首当其冲,成为最多洋人聚集的地方,受到不少外来文化的冲击。 再者,由于远离中央,对清廷的归服自然不如其他地区来得强,加上清廷无能,常使广州成为强权下的牺牲品,使广州人民对清廷“对外谄媚阿谀、对内剥削压迫”的作风益发不能苟同,所以当时广州各宗嗣纷纷散播反清思想,带有浓厚的反清色彩,因为这样,清廷对广州的宗嗣组织活动也特别注意。

为了避免引起清廷不必要的猜忌,广州陈氏宗嗣就以“书院”来命名,严格上来说,它是陈氏宗嗣,但就其建筑特色来看,它的建筑结构是介于“家庙”和“宗嗣”之间,如果我们多加留意,就可以发现在陈氏书院的屋顶上,不但有两条雕功细致的神龙,在龙的后边还分别放了两只鳌。

成立于1896年的吉隆坡陈氏宗亲会,同年创建了“雪兰莪陈氏书院总墓”(今坤成小学旁)。 到了1897年12月15日,适逢英国殖民政府拍卖土地,大锡矿家陈秀连以每洛(Lot)500元的价钱,标得吉隆坡八打灵大街7间相连的店铺地段,总值3500元。 当时由于一方面要整顿市容,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大火灾,英政府规定必须在一年内兴建价值800元以上的砖屋。 有了土地以后,陈秀连随即派人前往中国广州西关陈氏书院勘察,完成图样绘测,返马后按原有图样缩小规模,绘成建筑图。

当时为了让建筑工程更顺利进行,陈秀连就联同陈春、陈新禧集资,合力策划,从广州请来画师、雕工,从广州订来大批陶瓷,石料则从马六甲运来。 由于工程浩大,无法在一年内完成,故向当局申请展期一年。 当时耗资的财力和物力甚大,据说当时每个月发薪粮时,陈秀连必须用马车载送白银来分派给所有员工。 在建筑工程开始不久后,3位合资,共同策划的发起人分别遭遇不测,工程一再延误,1899年又向当局申请延期申请,获当局批准延期6年至1905年。

当时经营和记号的矿家陈在田每年参加公祭时,眼见书院建筑工程被搁置,心里就很难过,在一次参加春祭时,适逢他的新矿场动土开采之时,于是他暗自向先祖祈求,立誓若能挖得锡产丰富的“锡米仓”,就出资完成书院的建筑工程。 后来,果然如愿以偿,书院工程重新开工,当局又批准延期一年至1906年。 1906年2月9日,陈秀连、陈春、陈新禧正式立下字据,将土地送给以陈在田为主的陈氏宗亲,并为永久管理产业。

吉隆坡陈氏书院终于在1906年建竣,1908年获当时的参政司享利康威具尔菲(HENRY C. BELFIELD)签准入伙纸,根据地契上的规定,当局只收年租2元,由当时的参政司代表雪州苏丹签发。

星洲日报‧报导:林青青‧2000/08/20

隆雪陈氏书院宗亲会





隆雪陈氏书院宗亲会(Persatuan Keturunan Chan She Shu Yuen Kuala Lumpur & Selangor)成立于1896年(清光绪丙甲年),是陈氏的血缘组织,由锡矿家秀连,新禧,陈春及在田等四位先贤和其它陈氏宗亲在吉隆坡创立,同年又创建雪兰莪陈氏书院总坟。

1897年,由陈秀连向英殖民地政府标得七间毗连店铺地段后动工兴建陈氏书院,建筑结构规格设计皆仿自广州陈氏书院,惟规模较小规模较小。建筑工程达十年之久,迟至1908年才正式获得入伙纸。书院的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美仑美奂,是中国境外难得见到的古粤建筑物,并被马来西亚政府列为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古建筑。书院正庭的德星堂主龛位供奉太始祖舜帝重华公,始祖陈胡满公及开漳圣王陈元光公等圣像,四周县挂名人对联,书香满堂,古意盎然,吸引无数游客。

雪隆李氏宗亲


*李氏宗亲曾暂借苏丹街的锦伦泰为办事处,锦伦泰为李孝式产业。1972年转手于林德来开酒楼饼家,锦伦泰名字被保留下来。后来锦伦泰酒家也搬离苏丹街,现原址已成为批发中心。

雪隆李氏宗亲创立于1948年,弹指光阴,已历61寒暑矣。在未正式注册之前,雪隆李氏宗亲之组织,采用值理制,即系每逢春秋二祭,由当值负责人通知宗亲齐集总坟扫,晚间则设宴饮福,藉此联络宗谊。

前辈宗长:孝式,旺记,延年,润添,谭燕等,鉴于宗亲组织散漫,遂于1948年9月4日发起修筑总坟,并在举行秋祭之时,倡议组织李氏联宗会,藉以联络宗谊,共谋福利,由小团结达致大团结,促进国家繁盛。当晚赴宴者多达三百人,孝式等人被视为宗亲会发起人,即席举。

经过多方奔走和群策群力之下,在短短的两个月内,获得宗亲们热烈响应,乃于1948年11月28日假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举行宗亲大会,出席者极为踊跃,数达二百余名,一致通过成立“李氏联宗会”及通过宗亲会章程,即席募捐经费共筹获1千5百90元。票选首届董事35名及候补董事10名,复于12月5日董事复选首届职员,芳名如下:会长:孝式,副会长:旺记,延年,总务:镜鸿,副总务:天寿,占如,财政:吉庆,中文书:远庭,英文书:谭燕,交际:耀宗,文信,查账:开良,柏立,调查:瑞玉,高浦。暂借吉隆坡苏丹街锦伦泰部分地方为办事处,积极推动会务。

“广招会员”及“筹建会所”为当时两个重大任务,并可相辅而行,以收宏效。1949年2月13日召开次届会员大会,通过广招会员计划及奖励办法,以鼓励更多的宗亲入会,加强力量。当任会长敦李孝式爵士觅得半山巴郁才园附近,有铺地两间(即现址),颇发展潜能,地主刘南言君原拟将其铺地与润添宗长自置屋地交换,后再售予宗亲会,因手续迟迟未办妥,刘君直接照原价7千元售予宗亲会。1949年5月间,由产业受托人孝式,延年,成枫,李有等4人,签押购置会址授权书,以图永久基业。

另一方面,筹募建筑基金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先成立筹建会所募捐小组13人,分组亲赴各地,劝请宗亲支持,获得群起响应,益增信心。

1950年9月19日政府正式批准本会豁免注册。建筑会所图册亦蒙当局批准,即推选建筑专员15名负责建筑事宜。因建筑统制条例所限,延至1954年4月25日始举行奠基礼,由李王公司以8万余元,包工料承建三层大厦,各处捐款未臻理想,遂由敦李孝式会长向渣打银行透支4万5千元,以清还建筑费。1955年7月10日举行开幕典礼。

1989年鉴于原有章程以不符合时宜,遂成立修改章程小组,并易名为:雪隆李氏宗亲会。新章程于1990年10月30日获社团注册官批准后生效施行。

为使宗亲会美观及增加收入,大厦的全部装修工程在一九九六年初完成,办事处由二楼迁至三楼,二楼全座租给一家亲酒家。另一方面,宗亲会重修总坟的围墙及其化美化工作,亦于一九九一年完成。供奉太上老君神像,于一九九零年十二月十一日正式开光,以便宗亲可以上香致敬。

*早期会址设于苏丹街锦伦泰内,现会所位于吉隆坡半山芭。

载自雪隆李氏宗亲

Thursday, October 1, 2009

吉隆坡河婆同乡会


*吉隆坡河婆同乡会曾借苏丹街62号和平俱乐部为办事处,和平俱乐部现原址已重建为现代酒店。

吉隆坡同乡人数多,但同乡在社会事业与地立,日臻进展,诚为可喜之兆。同乡热心人士,因有组织同乡会之议,并以设会所为首先目标,此议获得同乡热烈响应。一九六八年十月十三日下午二时吉隆坡河婆乡亲们,假吉隆坡联成建筑有限公司办事处,举行发起筹组河婆同乡会,到会者有:张纬添、黄汝约、刘英明、蔡美全、张青钱、刘佑清、张锦疋、刘兴沐、黄克成、黄纪达等同乡。席间议决事项有本会临时办事处暂设苏丹街62号和平俱乐部内。

一九六八年十月十四日在和平俱乐部礼堂选出筹备会职员:顾问张锦疋,法律顾问蔡庆昌律师,正主任张纬添、副黄纪达、张谦结,正财政蔡美全、黄汝约,正募捐刘佑清、副刘英明,正宣传蔡明岐,正联络刘辛甫、副刘天昌,中文书张青钱、副张纬卿,英文书张纬案,委员蔡汉强、张有雄、蔡郁、刘克明、刘兴暹、黄克成、刘兴沐、刘维馨、李国华、刘子产、刘茂年、蔡汉祥、蔡波、蔡家鲁、张纬杰。

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五日在吉隆坡中华大会堂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选出临时主席张国林先生、记录蔡忠庭先生。在大会致词者有大会主席张国林,筹委会主席张纬添,副主席张谦结及乡贤蔡三阳、张武易、邓志明、李亚景、刘辛甫、张锦疋、蔡郁等多位,均以团结同乡,共谋同乡福利,为下一代著想,为河婆同乡争光荣,并以“敬恭桑梓,启后承先”之精神勖勉。当晚宴会筹得建筑基金六十余万元。即席选出第一届执委,黄纪达先生在复选中当选会长。

一九七一年正月十七日召开特别会议,议决购置会所两间店面,价钱七万五千元,搬迁费二万二千元。并成立九人建筑小组,人选如下:黄纪达、张纬添、蔡美全、黄汝约、张青钱、刘天昌、蔡庆昌、张纬案、蔡高画。其后又委任黄纪达,张纬添,蔡美全,黄汝约四人负责会址过名手续。

本会大厦动土于一九七四年六月六日,在建筑小组诸乡贤努力之下,经历两年余之施工与装饰,耗资九十余万元,终于一九七七年四月九日,子时举行提灯进伙仪式。至此本会六层大厦巍峨矗立在吉隆坡半山芭区,樟吉淡美多拉路,基业永垂!

一九九四年耗资四十余万元的美全礼堂落成,扩大了活动场所;一九九八年由拿督黄纪达出资装饰的纪达礼堂开幕,集议有舒适的厅堂。本会会员逐年的增加,参与社团活动频繁,继续不断地成长茁壮中!

*早期会址设于苏丹街和平俱乐部内,现会所位于吉隆坡半山芭区。

载自吉隆坡河婆同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