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7, 2011

受影响的单位(A) -----积善堂




拥有百年歷史的积善堂,於2006年12月难逃被拆除的厄运。在隆市政局一声令下,积善堂外墙被拆除,为积善堂的命运留下唏嘘的感嘆號。(图:光明日报)


积善堂 Chik Sin Thong

这次的征地风波,受影响的30个单位外,还包括几片空地,以此空地最著名,它是积善堂的原有地点。

叶亚来建积善堂让矿工养老
苏丹街人镜慈善白话剧社旁是一幅空旷的土地,目前充作为停车场,此地原是一所老人院,名为积善堂。积善堂是吉隆坡开埠功臣叶亚来於111年前所建成,让当时无依无靠的年迈矿工在该处颐养天年。积善堂也是吉隆坡第二所老人院兼殯仪馆。

吉隆坡於旧时代拥有数十个锡矿场,无数矿工涌向隆市採矿,但在他们年纪渐长后却无依无靠,叶亚来则建设慈善堂让孤苦伶仃的年迈矿工养老,老矿工过世后便在院內举葬,久而久之积善堂也增添了殯仪馆的功能。

积善堂楼上分別有调养室及升仙房,当年里头住满患病的老人。据说,房內还发出阵阵霉味,也传出阵阵呻吟声;而楼下则放置无数神主牌,停尸房则可容纳两三具棺木,让死者家属同时举殯。当年多少老人就在此度过余生。

积善堂多次火灾
踏入80年代,积善堂逐渐走入“没落”时代,再加上歷史悠久的建筑物架构,更增添了阴森气氛。积善堂產业受託人在80年代將积善堂出售给大集团。

集团同时买下该区约7间店屋,作为兴建经济酒店之用途;但该计划却从未落实。

积善堂於1985年正式迁出该地,象徵已完成其责任,功成身退。但这仍不是积善堂的句號,它在当地遗留下一面拥有二楼层的外墙,墙上仍刻著“积善堂”三字,无时无刻提醒著人们它的存在。

期间,积善堂曾被荒废一段时日,继而成为吸毒者天堂。90年代,积善堂曾发生多次火灾,每次火灾肇因则与吸毒者有关。

无奈,拥有百年歷史的积善堂,於2006年12月难逃被拆除的厄运。在隆市政局一声令下,积善堂外墙被拆除,为积善堂的命运留下唏嘘的感嘆號。

(光明日报‧报导:叶珮盈)

受影响的单位(20) -----Transit Point Bed & Breakfast



之前的单位为水晶批发行及长诚胶印

Transit Point Bed & Breakfast

与人镜慈善白话剧社为一体的建筑物,位于角头单位,右边连接早期的鸿图旅馆/积善堂建筑物,自从鸿图旅馆/积善堂建筑物被拆后,就孤零零的树立在蘇丹街未。

现建筑物为背包客旅馆Transit Point Bed & Breakfast,之前的单位为水晶批发行及长诚胶印。

受影响的单位(19) -----鄺福荣洋服店




鄺福荣洋服店就在人镜慈善白话剧社底层,是一间带有英式传统的洋服店。(图:光明日报)

第五任国家元首阿都哈林慕阿詹沙苏丹伉儷与英女皇伊丽莎白合照,国家元首身上的洋服同样是由鄺福荣洋服店缝纫。(图:光明日报)

鄺福荣洋服店 Kwong Fook Wing Tailor

鄺福荣洋服店立业苏丹街已有93年。店主鄺锦流指出,鄺福荣是其爷爷,鄺爷爷曾远赴英国学做洋人传统戏服,当时可真了不起。

父亲接手爷爷的洋服店,而他又从父亲手中继承了洋服店。三代人数十年来坚持手工缝纫,缝出合身服贴的大衣。

为最高元首
首相製西服

鄺福荣洋服店位於人镜慈善白话剧社底层,是一间復古式的洋服店。从外头的玻璃镜望进去,有一位高大的裁缝师在里头默默裁缝西服,推开厚重的木门,门上的旧式门铃叮铃响起,一时错觉,以为自己坠入了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

店內的装潢以木质为主,桌子上放满布料及文件,高高低低的架子上放满了布匹,玻璃壁橱里也掛满缝好或没缝好的洋服,也掛满一幅幅甚具纪念价值的黑白照片,还有就是一张张高官显要的感谢状。

玻璃橱掛满感谢状
这里的黑白照片都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其中一张摄於1974年的黑白照片,那是大马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萨首次远赴中国会晤当时的国家主席毛泽东展开两国邦交时,两国顶尖人物握手合照;敦阿都拉萨当时身穿的西装就是出自鄺福荣洋服店。

另一张照片则是大马第五最高元首苏丹阿都哈林慕阿詹沙苏丹伉儷与英女皇伊丽莎白的合照,同样地,最高元首身上穿上的戏西洋服也是出於该洋服店。

洋服店里的玻璃橱掛满当年外国使节及高官显要的感谢状,答谢这间老洋服店为他们缝纫一套又一套的精致的洋服。
鄺福荣洋服店的洋服享誉国內外,採访当天就有一名来自澳洲的游客找上门来,鄺锦流以一口流利英腔英语与顾客沟通,还不忘让顾客欣赏澳洲第十二任总理罗拔哥登写给该店的感谢状。

听著他俩之间的对话,彷彿是电影情节一样;这又是苏丹街另一幅美丽面貌。

无接班人將结业
鄺锦流指出,苏丹街拥有百年歷史,华裔在此处安居乐业,每天过著平静生活,大家彼此认识,数十年来散发现代城市罕见人情味。

“苏丹街以前很热闹,店铺底层是商店,卖吃的用的,楼上则是出租给外地人或马姐居住,大家每天见面都彼此熟悉,互相打招呼。”

鄺锦流指出,他的爷爷旧时在中国生活艰苦,爷爷原是要隨著太公到澳洲工作,惟后来却来到新加坡当起拉车工人;最后则来到马来亚开了洋服店。

“爷爷刚开店时是做本地人生意为多,都是缝纫粗布衣;其爸爸毕业后则进入著名的罗宾臣洋行工作,直到日本入侵马来亚后,爸爸又回到爷爷的店里工作。”

由於鄺爸爸在洋行工作时认识了不少高官显要,顾客们都重回鄺锦流洋服店缝纫洋服,渐渐打响名气。

“我的记忆里,店里顾客为英国高官显要,甚至钦差大臣都来我们的洋服店,因此其他政府部门官员及商行也来我们的店里缝制洋服了。”

他笑说,鄺锦流洋服店让该家族五代人过著安逸生活,“这是家族经营的小生意,如今家族的孩子与孙子事业有所发展,没有接班人了。”

他感嘆此洋服店已是夕阳行业,若他日本身体力无法负荷,营业將近整个世纪的鄺福荣將就此结业。

后记
路是人走出来的

鄺福荣洋服店传给儿子,儿子传给了孙子,祖孙三代敬业乐业,一双巧手缝製洋服,养活一家大小。
到了鄺锦流,子女皆对洋服缝纫没有兴趣,若然因MRT计划而拆迁,鄺福荣洋服店也许就此结业,留下一个时代的印记。

(光明日报‧报导:叶珮盈)

受影响的单位(19) -----人镜慈善白话剧社




社长李善图:人镜剧社是拥有数十年歷史的慈善机构,也是当地文化价值之一,绝不能將前辈的心血毁於一旦。(图:光明日报)

歌声绕樑见证老街变迁‧人镜剧社行善为乐91载

人镜慈善白话剧社位於苏丹街57號,在苏丹街与汉惹拔路的交界处。
阳光照耀下,整栋白色建筑物显得亮丽耀眼,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西洋古典建筑物外以书法刻下“人镜慈善白话剧社”牌匾,中西气息混合交错,淡淡散发艺术气息。

“以人为镜,可知得失”是人镜剧社秉持的处事原则。走过漫长岁月,人镜举办各项慈善义演,为华社作出贡献。社长李善图告诉《光明日报》,剧团早年曾义演筹募经费,供英年早逝的男高音陈容前往意大利进修声乐,后者不负所望,学成后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

脚踏著旋转楼梯登上人镜位於二楼的礼堂,礼堂非常宽阔,前方有一个表演舞台,墙壁上掛满泛黄的剧社的照片,记载著该社的辉煌岁月。

每踏一步,脚底下的木质地板都会发出吱吱声,这里的一切一切,都散发出古老的气息。
整栋建筑物里里共有三个楼层,底层出租予商务书局及鄺福荣洋服店、二楼为剧社的礼堂及办公室,顶楼则是天台。
社长李善图、司理吴锡荣及財政黄文胜在办公室里翻著旧资料,一一敘说人镜数十年来的大小事蹟。
早前许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当中不乏工商团体或俱乐部,但这些社团仅限於同业。一群热爱演唱及戏剧的人士,包括游山泉、郭云泉、苏炳坤、任苇苗、沈辉及梁仁甫等人发起人镜慈善白话剧社。

提倡慈善为乐
李善图指出,剧社於1920年6月1日正式开幕,社团初期设备简陋,碍於没有固定会所,因此剧社成员寥寥无几。
但在剧社创办人齐心合力下,几乎每个晚上都开班练习歌剧,才吸引更多新会员加入,剧团也逐渐壮大。
人镜隨后因日治时代而陷入经济困境,社员邓荷义於1948年担任司理一职后,开办人镜社员彩票,而后还设立人镜慈善部,提倡慈善为乐,协助社会福利。

人镜本著“以人为镜,可知得失”这句名言走过漫长世纪,多年来注重慈善工作,不遗余力地为华社进行筹募及义演。
李善图指出,剧社於过去数十年来曾为华社筹募逾百万令吉的善款,中华大会堂、同善医院等皆是受惠单位。
同时,他表示,当年剧团非常赏识已故男高音陈容的音乐才华,筹办义演募经费,供陈容远赴意大利进修声乐,为作育英才出一份力。

创立於1920年迁至苏丹街会所。人镜过去91年来默默屹立在苏丹街,见证百年老店老街整个世纪的变迁。

以彩票收入购5栋產业
人镜慈善白话剧社巔峰期约有上逾千名成员,也以彩票收入购下5栋產业;但隨著时代变迁,成员人数急剧减半,而其中3栋產业都已变卖。

年轻一辈对粤曲不感兴趣,社员平均年龄50岁以上,面对青黄不接的窘相。吴锡荣声称,剧社仍有接班人,况且当人们到了一定年纪后,则对粤曲產生兴趣,惟唱粤曲並不会一朝一暮可练成。

李善图表示,曾有人於20年前提出350万令吉高价购买约3000平凡尺的剧社,但遭拒绝。
他声称剧社是拥有数十年歷史的慈善机构,也是当地文化价值之一,绝不能將前辈的心血毁於一旦。
因为这份坚持,人镜慈善白话剧社目前仍然屹立不倒,成员练习歌唱及粤曲的嘹亮歌声,徐徐从这百年剧社传出。

港粤曲名伶来马必拜访
人镜慈善白话剧社经歷了粤曲丰盛年代,当年的已故粤曲名伶邓碧云、新马师曾邓永祥、七公主等来马登台时,必定会上门拜访人镜,非常风光。

李善图指出,旧时代的娱乐场所,如购物广场、卡拉Ok及戏院等都不普遍,人们閒来时就上社团来练歌唱戏曲,这都是上一代人的乐趣。

当时粤剧所向披靡,每当名气响噹噹的香港粤曲名伶来到隆市,必定会现身人镜慈善白话剧社,与该社粤曲社交流切磋,引起一时轰动。

2011-09-10 (光明日报‧报导:叶珮盈)

受影响的单位(19) -----商务印书馆



商務印書館 KL Commercial Book Co

馬來西亞商務印書館於1956年9月25日在吉隆坡茨厂街創辦。成立初期是以新加坡支館的姿態出現,1987年才註冊成為商務印書館(馬)有限公司。

從1956年創立至今,歷經5次搬遷,但皆在吉隆坡市中心一帶。於1994年起遷入蘇丹街總店,營業至今。

商務印書館在1995年進軍東馬,在砂勞越詩巫設立分館,於1999年撤離。

1997年12月16日,商務印書館進軍檳城,在沓田街設立門市。檳城商務門市是續吉隆坡門市,砂勞越詩巫門市後成立的第三間門市,也是馬館首間採用電腦化系統的書店。因為受到經濟風暴的影響,商務於於2003 年撤離檳城。

2009年蘇丹街總店從8月開始閉館2個多月進行維修,10月開始重新營業。在2009年11月19日舉行蘇丹街總店重新營業暨Borders店中店開業典禮。

商務目前在Borders旗下的四間店位設有分店,分別位於雪隆The Curve、 Tropicana City Mall、The Gardens 和檳城Queensbay Mall。除了門市服務以外,商務位於蕉賴的營業部也為同行提供批發服務。

(商務印書)

受影响的单位(17) -----锦源鞋店


受影响的单位(17) -----亚华洋服


阿华哥不捨得小洋服店,但政府要徵地建捷运,他也无可奈何。(图:光明日报)

阿华洋服与隔壁鞋店共用一个店铺,若不落足眼力,就会忽略了这间小洋服店。(图:光明日报)

阿华洋服 Ah Wah Tailor

从白手起家到承续家业‧传统洋服店诚意贏口碑

苏丹街两间洋服店,鄺福荣洋服店和阿华洋服店;前者是爷爷创下的家业,后者则是阿华哥从学徒到当老板,一手打拚的事业。

阿华洋服则在苏丹街立足了32年,附近的街坊及小贩对阿华更是非常熟悉,任何衣服需裁缝或修补都会找阿华。
店主兼裁缝师傅何建华“阿华哥”总会仔细地为上门来的顾客检查服饰,然后就说声“把衣服留下来,明天再过来拿吧!”就是这种诚恳待客之道,让这间小店数十年来累积了不少老顾客。

若赔偿合理
无奈搬迁

阿华洋服坐落在苏丹街一个不显眼的角落,若不落足眼力去寻找这家店,往往会將它忽略。这家小洋服店外观毫不显眼,得走到临近店铺前,才会发现一幅残旧的招牌。

採访当天烈日当空,当踏进阿华洋服时,传来阵阵凉意,想不到这间简陋的小店也有安装上冷气机,正好为这大热天解暑。阿华哥不在店內,摸了门钉。

第二次再踏入店內时,阿华哥正与一名外国旅客討论布料样本,阿华哥开出市价价钱裁缝一套西服,但外国旅客因没获得特价,阿华哥谈不成这起生意。

阿华哥转头对记者笑笑,两人开始聊起来。在苏丹街里,每个人都说广东话,阿华哥也不例外,他看似无奈即感嘆地说,“最好是不要(拆),不捨得这是一定的了…但不捨得也没办法,我也只是一名租户而已。”

阿华哥与其他茨厂街或苏丹街商家一样,打算在此地工作至退休,但还是那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他们也没料及捷运工程计划会徵用及苏丹街的土地。

他说,若国家基建发展公司提出合理赔偿价格,他也无奈接受搬迁的现实。
询及是否从此就此退休时,他则摇摇头,“还不能退休,我近年来接到缝纫警察制服的生意,收入算是稳定,若被政府徵地而退休,太可惜了!我还可以多工作几年。退休?迟些时候再说吧!”

与鞋店共用一间店面
阿华哥於1968年在茨厂街学师,1979年就在苏丹街的店面內开始其洋服生意。阿华洋服与隔壁的锦源鞋店共用一间店面,两间店之间用木板间隔起来,所以严格来说,阿华洋服只有半间店面而已,但这店一做就是32年了。
阿华哥笑说,如今购物广场及百货公司比比皆是,惟旧时代並不是如此,即使有百货公司,也没有出售洋服时装,所以那年代的年轻男女都流行在洋服店裁缝一两套洋服,让自己走在潮流尖端。

阿华洋服店经歷了多个年代的潮流服饰,从鲜艳的粉红色、夸张的绿色及米色的宽肩膀女套装、裤脚宽阔的喇叭裤、到裤头带打蝴蝶结的款式,阿华哥为七八十年代的青年缝纫出一件又一件当下的最流行服装,丰富了那年代的服装视觉。
90年初期,巴生河流域一带兴建了数间百货公司及购物广场,大肆售卖服饰及时装裤,像阿华洋服类似的传统洋服店受到衝击,顾客都走入购物广场购买服饰了。

但阿华洋服並不因此而走入歷史,阿华哥咬紧牙根捱过最困境1997年的经济风暴,再撑过了千禧年,直到9年前,他获得一宗缝纫警察制服的长期订单,其生意也因此稳定下来。

他自嘲,若不是获得缝纫警察制服的生意,他早就打包收档了。“警察都喜欢我们这里的手工精致,才会大量让我们缝纫制服。”

改楼上营业恐影响生意
阿华哥说,若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惟有放弃以店面经营洋服店,改在楼上店继续营业,惟届时或损失40%的门市生意。

阿华哥不想搬离茨厂街以外的地区,惟当地的店面租金狂飆升,一间较为合適的店面每月租金高达1万4000令吉,租金昂贵得令人咋舌。

提早搬离留下新地址
“我目前半间店面的租金3100令吉,勉强还能负担,整万多令吉的租金,我可负担不起啊!所以我才计划改以楼上店做生意。”

楼上店不失为一个解决方案,但如此一来,就会失去门市的顾客了,阿华哥对此也深感无奈,说“有一好,就没有二好了”。

阿华洋服那一整排商店都被徵地,甚具生意头脑的阿华哥笑称,“我会比其他商店提早搬离这里,我会留新店铺的地址给隔壁商家。那当顾客找上门时发现我不在,他们询问隔壁商店,就知道我搬去那里。”

阿华哥做的都是街坊生意,茨厂街许多服装档口发现衬衫、裤子破洞或裂开,都会找上阿华哥。即使阿华哥以后搬离了,也希望留住这些老顾客。

阿华哥原是马六甲人,由於学校成绩不理想,父亲就建议他学一门手艺,方便以后找生计,因此他就隨著姐姐来到隆市学裁缝,之后就理所当然当了裁缝师。

后记
阿华哥人生之道是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安居乐业。
阿华哥洋服店撑过两个经济风暴,如今可能被迫让路MRT,不过,对阿华哥来说,“路是走出来的”。
百年老街因为有一群务实商人,他们脚踏实地、默默耕耘,世代流芳。

2011-09-08(光明日报‧报导:叶珮盈)

受影响的单位(13, 15) -----星天地及Beads House Collection






星天地及Beads House Collection是茨厂街里众多的批发商之一,在整理资料时,发现星天地的前身为振昌纸料店。

振昌纸料店为神料店,但在中秋佳节时,买最多灯笼的。因为茨厂街有这些传统的商店,每逢佳节茨厂街才热闹有气氛。

受影响的单位(12) -----玉壶轩



阿圆(左)及泰哥每天凌晨就在厨房內烘培玉壶轩点心及糕点,让顾客每天能享用新鲜出炉的点心。(图:光明日报)

李慧菁说,若玉壶轩不搬迁,或会影响其他商店,因此她与家人已接受搬迁的事实。(图:光明日报)

华人处处能生存‧玉壶轩83年老茶楼不反对徵地

从古至今,华人都有上茶楼享受“一盅两件”的习惯,茨厂街一带是华裔先贤发跡的地方,有华人的地方就当然少不了饮茶文化,因此当时处处见茶楼的踪影。

苏丹街的安记,荷香茶室和昌记宴乐、联陞、成记、品泉、丽章、爱群、松江、香茶楼、锦纶泰等都是茶客的最爱,当然少不了拥有83年歷史的玉壶轩。

较早前政府宣佈向茨厂街及苏丹街业主徵地,玉壶轩也是受影响单位之一,玉壶轩是少有不反对徵地的单位。玉壶轩第三代传人李慧菁是一个积极开朗的女性,她说:“华人血统里流著坚毅拼搏的精神,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生存!”
儘管此次徵地受影响大部份业主来自苏丹街,但碍於捷运路线路问题,位於茨厂街的玉壶轩也难逃徵 地的命运。当获悉茶楼將被徵用及拆除时,身为玉壶轩茶楼负责人,也是第三代传人之一李慧菁首个念头则是,“太好啦!我以后终於不需早起干活啦!”,李慧菁 就是这么一个谈吐风趣的女人,与她聊天非常有趣,不时被她逗得哈哈大笑。

不过,李慧菁当时並不“坐以待毙”,她曾询问专业人士的意见,得知在国家未来发展洪流中,必须要有所牺牲的道理。

未知迁至何处
“有一名退休工程师顾客曾向我解释徵地的必要性,国家基建公司曾在匯报会上说明工程將会影响茶楼建筑物的构架安全,因此我们唯有接受事实。”

她笑说本身喜欢乘搭火车及轻快铁,深明捷运对隆市未来交通系统的重要性。“捷运一定要建,这点我们是赞成。如今捷运路线是沿用到我们的店面,我们获赔偿后就唯有搬迁。”

她说,若玉壶轩不搬迁,导致捷运路线绕道,又必会影响其他店铺。“做人不能那么自私,我们不搬,必定会影响他人,倒不如就我们搬迁吧!”

当她与家人作出决定后,就为玉壶轩未来的命运作出打算。前一辈因劳碌奔波数十年感到疲惫,曾一度有就此结束玉壶轩的念头;但第四代的却希望把家族生意传承下去。

经过一番商量后,玉壶轩將继续营业结业,但迁至何处则是未知数。“年轻一辈的想继承下去,我们当然欢迎至极。”
李慧菁说,她的爷爷数十年前从中国唐山南下,在艰苦的环境下创下玉壶轩,招牌保存至今,让家族生存至今。
“如今我们后代的情况不正与爷爷当时面对的艰难情况一样吗?爷爷都能咬紧牙关渡过难关,难道我们不能吗?”
她声称,玉壶轩离开茨厂街后,並不代表不能继续生存;只要家人仿效华裔先贤拼搏辛勤的精神,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继续生存,將玉壶轩发扬光大。

大伯娘不识字
厨房楼面一脚踢

玉壶轩在苏丹街经歷数十年风风雨雨,曾经卖月饼卖到断市,一度成为佳话;不说不知,玉壶轩曾一 段长时期是由人称“玉壶轩大嫂”所掌管;而点心茶楼用的白钢铁包点蒸炉原来出自於玉壶轩,当李慧菁细说起玉壶轩茶楼的大小事蹟时,宛如电影情节般浮现在脑 海,令人不禁想一探此老店的故事。

玉壶轩是李慧菁的爷爷一手所创办,当年中国生活环境贫困,李爷爷从中国顺德大梁乡村头来马討生活。李爷爷为人打工,卖檳榔及凉水。

虽然当时收入微薄,李爷爷仍租下店面开办玉壶轩茶楼,开始经营在中国时的老本行,卖手工点心及包点。
“当时爷爷很穷,把商店楼上租给外人住,他与家人就睡在楼梯口,每天很早就起床干活。”
她笑说,自有记忆以来,茶楼总是很热闹,每天早上都有许多人在茶楼里进进出出,大家开开心心又度过一天。

2媳妇不再嫁
“奶奶15岁就嫁给爷爷了,他们共有10个孩子,分別是6儿子4女儿。但在日治时代过后,我们两位伯伯因病离世,爷爷为此非常伤心,不久后也鬱鬱而终。”

“奶奶同时期失去至亲的丈夫与儿子,伤心欲绝,但她看到家里每一个成员及小孩仍需吃饭,不得不收起眼泪,要自己坚持为这头家支撑下去。”

李奶奶原意是让两名媳妇再嫁,但李家两名媳妇都希望留在李家,大伯娘天资聪颖,协助李家打理玉壶轩,二伯娘则是一名温柔贤淑的女人,则留在家里服侍李奶奶。

“我的大伯娘是茨厂街的传奇人物,她不曾到学校唸书,但她在茶楼却可以算账记账,帮忙打理厨房及楼面。在那个年代里,很少女性可以办到,大伯娘真的很能干。”

久而久之,茨厂街人们都称李慧菁的大伯娘为“玉壶轩大嫂”。这名“玉壶轩大嫂”从19岁就在玉壶轩里任劳任怨,直到80岁才退下岗位,是一名令人敬佩的人物。

包点钢铁蒸炉
源自玉壶轩

现今点心茶楼里的包点白钢铁炉原来是出自於玉壶轩茶楼。
李慧菁说,每个家庭成员在玉壶轩都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属於自己的岗位。“我爸爸对机器很有研究,茶楼里任何电器、器具坏了,都是由他负责维修。”

她说,以前茶楼都是用木制蒸炉,但木蒸炉有一大坏处,即很容易长蝨子,既难打理又不卫生。
“父亲就拿著纸与笔在一角,画著画著就设立了一个包点蒸炉图像来,他把设计图交给白钢铁厂,要求对方依据设计图作出包点蒸炉。”

自此之后,玉壶轩就此使用白钢铁炉蒸包点了;而该白钢铁厂就也依样画葫芦地製造白钢铁蒸炉出售,许多茶楼陆续选用此蒸炉了。

曾卖月饼卖到“封店”
说起玉壶轩茶楼,当然不能不提及玉壶轩著名的月饼。依据茨厂街老街坊的说法,玉壶轩曾创下人潮挤满店的壮观纪录,卖月饼卖到“封店”!

她回忆说,每当中秋节將近时,师傅们不仅在茶楼做月饼,家人则在住家做月饼。“家里使用砖炉烘培月饼,那时回到家都觉得很热,快受不了!”

旧时代卖月饼不及现代普遍,供不应求,顾客在玉壶轩店外大排长龙,等候月饼出炉。“月饼一出炉,顾客也不理月饼仍热呼呼地,就涌上前抢购。一些老顾客说,当时店里是关著门做生意,一手交钱,一手交月饼。”
隨著今年因徵地事件发生,玉壶轩茶楼今年不准备烘培月饼售卖。若想再次享用玉壶轩传统风味的月饼,就得看明年玉壶轩茶楼是否仍存在了。

旧伙计的话
阿圆:想做到退休
但事与愿违

玉壶轩屹立80余年不倒,幕后一班功臣的功不可没。这茶楼不仅年资长,就连一班伙计的年资也至少超过10年,有者年资甚至达30年,玉壶轩头手包点师傅“阿圆”邱志成就是一个例子。

MRT来了,万一茶楼结业,阿圆对未来生计感到忧虑之余,更大的感触的是这里工作了约30年,十分不捨。阿圆说:“在这里工作这么久了,怎么说都有感情,对老板、同事,或甚至每天烘蛋挞的烘培炉,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今年已50岁,原打算在玉壶轩工作直到退休为止,但看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阿圆的忧虑,尽显在其眼神中。
“我的孩子却还在求学中,若再到外找工作也有一定的压力,得重新適应环境,甚至得顾虑著如何与年轻一代的沟通。”

由马王做到包点头手
阿圆当天是与另一名茶楼老臣子陈泰隆及玉壶轩负责人之一李慧菁一同受访,李慧菁笑称:“他们一人是被骗进来,另一人则是被逼进来的!”,话一说完,就听到3人齐声大笑。

原来当阿圆还是个20岁小伙子时,刚考完大马教育文凭,在亲戚介绍下,进入玉壶轩茶楼当个“马王”,他打算度过长假后就另谋高就。岂料,他发现自己对点心行业甚有兴趣,就决定继续在此打工,从打杂的“马王”
一直做到目前的包点“头手”,一做就是30年,难怪会被李慧菁开玩笑说“打了一辈子的假期工!”

阿泰:老板很好人
別处找不到

老伙计陈泰隆在玉壶轩的资歷较浅,但也有11年之久。原来当年阿泰哥是在父亲大人的一声令下入行当学徒学做点心,所以是“被逼”的。

玉壶轩茶楼每天早上新鲜出炉的糕饼、点心及包点都出自於他们及其余数名伙计的手,每天的工作时间从清晨3时至早上9时左右。他们每天傍晚再回到玉壶轩为他们准备的宿舍,清晨醒来后就直接在茶楼“开工”。

培养默契
李慧菁说,伙计工作多时已培养一定的默契,大家工作时非常认真专心,各司其职,每天茶楼才有一炉炉香喷喷的蛋挞、包点及点心出炉。

阿圆说,厨房里每个人都没有脾气,大家都不会起爭执,虽然工作期间大家都不苟言笑,但越忙就越起劲;而在空閒时间又嘻嘻哈哈打成一片了,这是他钟情这份工作如此长久的原因之一。记者猜想,这也是他更捨不得玉壶轩的原因,那是一种用时间累积下来的感情,不可轻易抹杀。

阿泰哥讚赏玉壶轩老板很好人,外面不知是否还可找回如此优秀的老板。记者相信阿泰哥此番话说得真诚,並不是故意奉承在场的李慧菁,3人的互动並不是短时间內可捏造出来的。

后记
有机会重开
请回2老伙计

玉壶轩的命运將会是如何,暂且没人知道。询及李慧菁若他日玉壶轩有机会重开,是否还会聘请这两名老伙计?李慧菁当下就回答“这是当然啊!”,她还开玩笑,如今两名老伙计都上报了,还担心两名伙计被其他茶楼挖角呢!
说毕,又是一阵笑声。那天中午的玉壶轩茶楼充满欢乐笑声,散发著浓浓的人情味,令人回味无穷。

2011-09-05(光明日报‧报导:叶珮盈)

受影响的单位(10, 11) -----文身城市及其它


这里的商行有:

恭和堂Koong Wah Tong Enterprise
文身城市Tattoo City Art Studio
TML 鞋店
Kilat Sutra Sdn Bhd(Money Changer)
唐人街旅店Chinatown Lodge
隆盛酒莊China Town Liquor Shop

受影响的单位(9b) -----乐安茶餐室




乐安酒店的搬迁,我们也将失去乐安茶餐室……

受影响的单位(9) -----乐安酒店


杨成祖原以为可在旅馆业大展拳脚,惟当他在租下乐安旅馆8个月后,却惊闻乐安被徵地发展捷运计划,令他懊恼不已。(图:光明日报)

这是陈上好家族在乐安旅馆外拍下的纪念照,后排左站著的就是陈上好,当年她才是一名十三岁的少女。(图:受访者提供)

此旧照甚至具纪念价值,陈上好的大伯公在乐安旅馆重新开张当天,揭开“乐安”的招牌。(图:受访者提供)

乐安旅馆於1955年重新开张当天,在旅馆底层大排筵席欢庆。(图:受访者提供)

孙媳妇矢捍卫先贤祖业‧让路建捷运‧乐安不安乐
8月11日,在苏丹街商家与国家基建发展公司的对话会上,一名穿著优雅的女士面对国家基建公司高层时,发表一段捍卫古蹟肺腑之言,令不少民眾为之动容。

女士说,“苏丹街是华裔先贤歷史文化发展的源地之一,这里蕴藏著我们数十年来的文化古蹟,请求不要破坏我们的古蹟!”

她也说,“苏丹街的商家並不是为了赔偿金而来,因为文化歷史是无价的?所以,请尊重我们的文化和身份!”
说出这番话的女士是林月娇,她是拥有73年歷史乐安旅馆的孙媳妇。未来这段日子,她將与家人不惜代价,全力捍卫先贤传承下来的祖业。

在林月娇穿针引线下,《光明日报》有机会访问到乐安旅馆业主之一陈上好,即乐安旅馆创办人之一的孙女。
现年已68岁的陈上好自幼在乐安旅馆打转,直到她高中毕业后到国外生活。三年前其父亲病重,她决定返回大马照顾年迈的父亲。父亲於同年离世,陈上好之后决定留在大马,从旁协助兄长打理家族旅馆生意。

不是时代发展负累
在这段日子里,乐安旅馆重新勾起她儿时珍贵回忆,她重新认识了乐安,更有一份深厚的情意。
她说,陈家上下视乐安旅馆为家族先贤遗留予他们这一代的重要礼物。“这是长辈送给我们的纪念品,乐安对我们而言是无价之宝,我们身为后辈,必须尽力保护它。”

即使家族成员於今年起决定不再亲自打理旅馆,但也绝无出售乐安的念头。他们决定把旅馆出租,交由租户杨成祖打理。

“我们对乐安是抱有感恩之心,我们家族17个孩子皆依靠乐安抚养长大,乐安有恩於我们。”
她不认为乐安旅馆是时代发展的负累,更不希望眼见乐安成为时代变迁的“牺牲品”。
“当我接到政府要求徵地,同时將会拆除乐安时,我是感到十分惊讶,再来就是心痛。”
陈上好说,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悲痛。“我无法告诉你我的心情有多不捨,或我有多么地痛楚,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心情。”

取名乐安盼子孙快乐平安
採访当天早上,恰好旅店客厅有一对外国旅客享受早餐,他们询问陈上好“乐安”是甚么意思,她回答说,“乐安的意思为快乐及平安”,获得答案的外国旅客听后,一脸满足;惟他们不知道,乐安或將遭拆除。
1938年,陈上好的爷爷及大伯公购下茨厂街与苏丹街交接处的一栋產业,取名为“乐安”,就是希望子孙们能在这片土地上度过快乐与平安的日子。

乐安旅馆是养育其家族17个孩子的重要產业。“如果没有乐安,当时我们家十多个小瓜的命运或会改变。”
十余口同睡小房陈上好指出,爷爷从中国南下后,在雪州雪邦落脚。“爷爷原是割胶工人,隨后开杂货店。”
陈上好爷爷见在此地发展不错,因此建议在家乡的两名兄长也一同南下发展。陈上好的大伯公隨后也南下了。
两兄弟在雪邦经营杂货生意,发展不俗。两人隨后希望前往吉隆坡发展,便到茨厂街及苏丹街一代巡视,物色合適的產业。

两人对一间两层楼高的角落商店颇感兴趣,这里就是现今的乐安旅馆。
陈上好的爷爷再度建议其二哥也到马来亚发展,惟二哥对家乡生活满意,所以就让其儿子到吉隆坡来打拼。
当时,陈上好的爷爷和大伯公把商店楼下作为茶室,售卖海南式早点,如海南咖啡、水煮蛋及烘麵包等。
至於楼上就充当住家,分隔为多间房间出租给附近一带工作的人士,赚取收入。
“当时我们一家十余口就同睡在一间小房间里,儘管拥挤,但大家感情非常要好。”
在日军投降后,陈上好的父亲就举家搬迁至燕美路,隨后再迁至孟沙,惟有每天都来返乐安上班。

旅馆出租外人经营
1950年,陈上好的爷爷把原有的商店重建,並在1955年开幕,自此改名为乐安大旅室。
1971年,陈上好的爷爷再度把乐安大旅室扩建至三层楼高,而乐安建筑物外所记载的年份就是这一年。
陈家也在同一年把楼下的茶餐室出租给外人经营,本身则继续留守楼上的旅店业。
歷经七十余年发展,乐安落在陈上好大哥手中,惟其哥哥已年迈,年轻一代也没意愿继承,因此才决定今年1月1日把旅馆出租给外人经营。

“我们也不捨得卖掉乐安,这里对我们家族意义太深重,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我们把旅馆租出去,如此一来,我们还能保留业主的身份。”

业主嘱子孙务必保祖业
陈上好说:“我们不敢隱瞒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她。她老人家伤心极了。”
年迈95岁的陈老太得知乐安旅社被徵地及可能面临拆除的厄运时,忧虑得无法入眠。陈老太叮嚀子孙,务必好好保护这份祖业。

陈上好曾分別就读循人独中及尊孔独中,她对当时的生活仍记忆犹新,每当放学后总会在乐安的茶餐厅帮忙收账,待爸爸接送她回家。

当时年纪尚小的她就懂得乐安对他们陈家的意义,因此她始终认为,並不是政府提出赔偿金,就可以赔偿他们一家人的损失。毕竟乐安有著她们的童年回忆,对她们的意义是无价的。

祖父留下的礼物
“乐安”不只是一个旅馆的招牌或名號,对陈家子孙来说,乐安更是一份恩情,是祖父留下的礼物。
陈家子女的谈话真情流露,因为这里承载了她们的童年回忆。在那物资贫瘠的年代,陈家上下胼手胝足,经营旅社餐馆,日子虽然艰苦,却是充满欢笑声,亲情满溢。

后记──租客刚花10万重修旅馆
自苏丹街34间单位列为徵地发展捷运计划后,65岁的杨成祖生活开始疲於奔波。他於今年1月1日起开始租起乐安,前后花费约10万令吉重新装修旅馆,准备为自己的事业带上高峰。

岂料,政府的徵地计划打乱了他的宏图大计,更令他陷入两难尷尬状態。对此,陈上好对杨成祖深表道歉。
半个月来,杨成祖坦承確实很难过,每天耗尽心思,思考该如何捍卫自己得来不易的事业。

打乱宏图大计
杨成祖於今年初租下旅馆,就如火如荼地为旅馆进行大幅度装修,重整旅馆的老旧电线和水管。装修工程耗时3个月,耗费约10万令吉。

他原是经营的塑胶工厂,惟不敌中国市场的低廉物价,因而把生意交给弟弟打理。
他曾於多年前购下人民广场两个单位预计开店做生意,奈何该广场自经济风暴后搁置迄今,令他心灰意冷。
在种种因素下,令他毅然投入旅馆业,准备大展宏图,惟天意弄人,徵地计划令其事业大计再次受阻。
他说,茨厂街一带拥有丰富的歷史古蹟建筑物,深受受国外旅客欢迎,再加上乐安旅馆地理位置佳,他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租下乐安旅馆。

別以为杨成祖对打理背包旅馆一窍不通他可是做足功课,瞭解背包客们的需求,因此自乐安重新开业以来,颇受国外背包客欢迎,而杨成祖也能与他们打成一片。

杨成祖说,他是结合了自己曾游览背包客旅馆的概念,而打造一个舒適的背包旅馆。
乐安的偏听及房间內都绘画上一些壁画,原来这些都是背包客的杰作。背包客们主动为为乐安画上壁画,杨成祖就让他们免费住宿。

部份背包客为节省旅费,而提出为杨成祖看顾旅馆作为交换住宿费的条件,他也欣然接受。
因为,他瞭解此举能让旅客们拥有归属感,更可为苏丹街带来更多旅客。
2011-09-07(光明日报‧报导:叶珮盈)

Monday, September 12, 2011

受影响的单位(8) -----De First Lady佳丽手饰批发行



De First Lady佳丽手饰批发行

这是苏丹街及茨厂街最美丽的建筑物,该被保护的建筑物之一。

如果这里是紫藤门市店,整座建筑物的文化气质将光彩夺目,可惜它现在是被批发行租用,整座建筑物的气质被破坏邋塌……。这就是茨厂街面对的问题,建筑物常被批发行重建、改换与破坏,改变成不伦不类,失去它原有的南洋风格与功能,成为一座不通风的建筑物。

受影响的单位(7) -----新丽士有限公司


白手兴家的王俊庭在茨厂街一带打拼20年,打造自己的事业王国,最终在苏丹街买下一栋大厦进行批发精品生意。(图:光明日报)

苏丹街的新丽士精品批髮店的前身是马来亚银行,目前银行已搬迁至敦李孝式路,王俊庭见此栋大厦地点良好才购买下来发展批发生意。(图:光明日报)

新丽士有限公司 Nu Lycie Sdn Bhd

新丽士面对人生交叉点‧苦拼事业20年‧店主前路茫茫

有別於苏丹街与茨厂街传统商店上一代传承下一代的经营方式,新丽士批发店东主王俊庭是白手兴家,新丽士是他经歷二十余年奋斗,打拼回来的事业。

如今面对捷运(MRT)的衝击,令他顿感迷失,他拋出引人深思的一句话——“我辛苦拚搏回来的事业,今后何去何从?”
一名43岁青年突临事业关卡和转折,他內心是何等的担忧和迷茫呀!

新丽士批发店位於乐安酒店及西湖饭店之间,有別於苏丹街一贯传统带有南洋风味的建筑物,新丽士是一栋三层楼高的崭新建筑物,鲜艳亮丽的招牌相当引人注目。

新丽士的位置原是马来亚银行的旧址,马来亚银行已搬迁至敦李孝式路。王俊庭则於5年前购下整栋楼层,准备大展宏图,扩展其批发行的事业。

成功生產个人品牌
王俊庭早期只是茨厂街其中一名摆摊子的小贩。当年23岁的他凭著一股干劲,分別在日间与黑夜租用两个档口,与姐姐分工合作,日以继夜地在茨厂街摆摊子做生意。

经歷了一年风吹雨打的摆摊小贩艰辛日子,一家人省吃俭用,他终於有能力租下店铺,开始做起门面生意。
所谓“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最难熬的不是那段日晒雨淋地在茨厂街亲力亲为摆档口的日子,而是每月缴付大笔租金租店的日子。

“昂贵的租金最难熬,租金陆续高涨,生意很难继续下去。因此我才有购买店面的概念。”
他当时租用4间店面分別进行手袋、玩具、鞋子等生意,租金负担相当沉重。

当他相中新丽士现有地址时,毅然下定决心购下整栋楼层,將所有批发生意集中发展,新丽士更成功生產个人品牌的货品,成绩令人鼓舞。

国內主要精品批发城
经苏丹街及茨厂街一带的精品批发商努力打造下,这里已成为全马主要精品批发城,无论是装饰品、玩偶、手提袋等精品,皆可在这里“一网打尽”。

每当各佳节將近时,尤其是农历新年期间,这一带的精品店就会费尽心思装饰橱窗,为苏丹街及茨厂街换上新装,营造佳节气氛。

王俊庭说,“这里已聚集所有著名精品商店,全马商人都会来这里取货。如今政府徵地建捷运,破坏了苏丹街及茨厂街的形象。”

续与政府协商保老街
不久前,王俊庭依据隆市政局条例,在顶楼加建一层楼层,令他感到费解地是,为何市政局清楚知道其店面即將受到捷运工程影响下,仍然批准他兴建新楼层。

他声称,新丽士是他使用超过二十余年时间打拼的心血,他不会轻易言弃,將继续与政府协商,以避免徵用及苏丹街商家的土地。

他不希望政府残酷对待这里的商家,令国家失去如此具有文化意义的地区。

40伙计恐砸饭碗
正当王俊庭迈步朝向“批发王国”出发之际,却传来新丽士整栋大厦被徵的消息,顿令他晴天霹雳,霎时迷失方向,不知如何面对自己的事业。

“我该把生意搬到何处?如何承担银行分期贷款利息?政府的赔偿金又是否足够让重新出发?
店里约40名伙计的命运又会如何?”,一连串的难题几乎把王俊庭击倒。

但他很快又重新振作,与其他商家共同协商解决方案,希望可以扭转目前的窘状。
他认为,苏丹街被徵地发展捷运工程事件受牵连者甚广,政府必须聆听民意,也得设法安置受影响的商家,不能一味地徵地赔偿就能了事。

2011-09-09 光明日报

受影响的单位(6b) ----- 吉隆坡菩提工作坊


吉隆坡菩提工作坊 PERSATUAN PENGANUT BUDDHA BODHI KUALA LUMPUR

这里三楼还有一个受影响的年轻佛教团体,那就是吉隆坡菩提工作坊。

1988年7月,在苏丹街的人长久茶坊进行小型演唱会后,吉隆坡菩提工作坊正式成立。1998年10月29日,吉隆坡菩提工作坊获得注册。

早期活动地点为茨厂街柏屏大厦,后来租用现在的苏丹街15号三楼。菩提工作坊通过诵唱悠扬佛教歌谣传播法益,引导青少年学佛向善为主要使命。菩提坊员年龄介于16岁或以上的在校生,大专院校生甚至是社会各阶层人士。

宗旨
(一)启发佛教青年的宗教情操
(二)以佛曲进行弘法工作
(三)培育佛曲创作者及提高佛曲创作素质
(四)汇集佛曲之源
(五)协助佛教团体成立佛曲歌唱组合
(六)推广其他佛教文误活动

当初菩提工作坊选择在茨厂街活动,是因为茨厂街的交通方便,而又是青年人的集中点,希望带给青年人一个心灵寄托空间。现在菩提工作坊被迫搬迁,茨厂街也少了一个青年人活动与心灵寄托空间了。

受影响的单位(6) -----西湖饭店


李福强与太太叶秀清翻看旧照片,勾起大家对西湖饭店的回忆。(图:光明日报)


这是西湖饭店的旧址,也就是现在的紫藤,当时年纪尚轻的李福强努力埋头苦干。(图:受访者提供)


西湖(合记)饭店

西湖提供三餐温饱35年‧饭店人情味留住老街坊
说起苏丹街西湖饭店,相信一般茨厂街和苏丹街的老街坊都非常熟悉,一般都会称饭店为“西湖”,不少街坊会在“西湖”解决早午晚三餐。

西湖饭店与其他店舖一样,都是传承上一代的家族生意。目前饭店老板李福强自24岁就从父亲手中继承饭店,年纪轻轻的李福强拿著锅铲在档口里煮煮炒炒,度过了35个年头。

李福强在苏丹街成长,成家立室,目前孙子已有6个。他依然每天在档口里拿著锅铲,没有一丝倦怠。他说:“这是生意啊,养活了我们5个家庭,养大了18个孩子,现在还养著我们的孙子呢!”

西湖饭店广受街坊欢迎的原因无他,这里的煮炒款式多,价钱大眾化,更重要是,老街坊难捨“西湖”特有的人情味。
苏丹街每一间老店蕴藏其独有的故事,西湖饭店除了是一家为食客提供三餐温饱的餐厅,这个旧式餐厅更记载著一个勤奋家族的故事。

这个饭店养活了5个家庭,李福强与兄弟姐妹的家庭都依靠它生存。他们都是典型辛勤的华裔商家,每天忙碌地在厨房及楼面打转。

营业19小时没午休
想知道张家有多勤劳吗?西湖饭店每天清晨7时营业,直到凌晨1时才打烊,期间没有午休时间,连续做足19个小时。
就连饭店隔壁的“新丽士”玩具批发商王俊庭也对这家人讚不绝口,看来这家人的辛勤工作態度早已闻名苏丹街。
“严格来说,西湖每天仅关店一小时,虽说他们是凌晨1时就关店,但往往完成收拾店面工作时也大概凌晨3时了,清晨4时又有人来准备早市了,他们这家人真的很勤劳!”

这家人秉持著上一代的拼搏精神,为的就是让整个家庭有一顿安乐茶饭。

李福强与其中一个弟弟分別娶了一对姐妹花,各自生育孩子,孩子长大后也陆续娶嫁,目前他已是6个孙子的爷爷,这个家庭逐渐壮大热闹起来。

李福强说,家庭成员皆分工合作,每天轮班,確保餐厅从早上营业至半夜。
餐厅生意不容易做,从厨房煮炒、收拾楼面、选购食材及收账等,都是他们一家人一手包办。

在餐厅里,竟然还发现一个铁架婴儿床。原来张家每个小孩几乎都在此床架睡过。“没办法,大人在饭店里忙碌,就把孩子也带来店內,方便照顾。”

这床架目前已轮到李福强的孙子在睡了。李福强突然细声感嘆,“我还以为这间饭店能传承多几代,可是现在……”

限半年搬离太仓促
也难怪李福强会如此感慨无奈,大半辈子都生活在苏丹街,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这里犹如他们的第二个家园,若饭店他日被拆除,另觅一个家谈何容易。

对政府徵地一事,他表示不认同政府的处理手法。他说:“我们不反对捷运工程发展计划,但政府也得让我们有充裕的时间,而不是发出征用土地信件后,就限制我们在半年內搬离,这也太为难了。”

西湖饭店在苏丹街有数十年歷史,若要他们在半年內就割捨这一切,叫这一家大小该何去何从?

经歷513事件709大集会
西湖饭店在苏丹街数十年,经歷了多项隆市大事蹟,包括“513事件”及刚发生的709大集会。
叶秀清及叶秀霞两姐妹在文化街出世,两人都在此经歷了513事件。“当是才十来岁的我们还不知道发生甚么事,妈妈还带著我们到半山芭看戏,之后才由爸爸急忙送我们回家。”

709生意很好
叶秀清也兴奋地与大家分享709当天的点滴,“那天我们如常开档,街上满是人潮,我们的生意很好呢!”
谈及当天苏丹街及茨厂街一带的商家在709当天皆纷纷关店,叶秀清豪迈地说“怕甚么呀?我们都是在这里出世及长大,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在家有甚么可怕呢?这里可是我们的避风港。”

苏丹街地標之一
西湖饭店整栋楼层的业主为黄润昌先生,李福强是租户之一,两人多年来维持良好的宾主关係。已退休的黄润昌笑称,现在准时交租的租户买少见少了。

访问当天,黄润昌、李福强、叶秀清及叶秀霞(叶秀清的姐姐)难得在场,大家围成一桌开始说起往事。
西湖饭店整栋楼层是由黄润昌父亲於60年代购买,原是战前的双层楼旧式房屋,之后出租给一间叫“广安场”的杂货店。
直到1984年,黄润昌决定重新加盖至目前的5层楼建筑物;之后底层就出租给西湖饭店,其他楼层则出租给其他单位。

2间西湖工人送错货
西湖饭店又名“新翠园”,店面原址是目前的紫藤,之后才搬迁至此。
西湖饭店在苏丹街创出名堂,国內外旅游也曾介绍此饭店,已成为该条街道地標之一。
由於亚罗街也有一间叫“西湖”的餐厅,两间“西湖”时常混淆了送货工人,令他们时常送错货。每当看见送上门的货品“货不对版”时,都令他们啼笑皆非。

2011-09-06 (光明日报)

受影响的单位(5) -----艺兴有限公司


就像其它批发商一样,艺兴有限公司在茨厂街找到它的新商机。

90年代后期,当战前建筑物法令被废除,茨厂街就成为批发商的天地。批发商一间间的入侵茨厂街,很多战前旧建筑物被他们占据,旧建筑物被装修、被修改,修改得面目全非。当然,如果你是旧建筑物的主人,为了商业利益,你随时可把旧建筑物重建,重建为五楼十楼,再出租出去……。

这就是这排建筑物80年代后出现的面貌,当然,没有对与错,可能百年后,这排建筑物也是经典作品呢……

受影响的单位(4) -----紫藤门市店


这是一座受影响的五层楼现代建筑物,原是战前的双层楼旧式房屋, 1984年,重建为五层楼建筑物。租户及商行有:紫藤茶艺、艺兴有限公司、西湖饭店、新丽士有限公司,楼上单位有:好景酒店、吉隆坡菩提工作坊。已搬走的单位有:明船茶坊、东宝理发室。

说到紫藤,大家一定想到信馆街(文化街)(Jalan Panggung)的紫藤茶坊,紫藤茶坊创办于1987年。

1996年,紫藤在热闹市中心的苏丹街开设第一间茶艺门市店。如今,紫藤要面对搬迁命运。从1987年开始,紫藤在茨厂街一带成功建立起喝茶文化,对整个社区的华人文化起了很大的改变,从此茶文化与茨厂街原有的书局文化,结为一体,成为茨厂街文化特色之一,因为书局,周末一家大小来茨厂街逛书局,因为茶坊,青年人开始相约茨厂街品茶。

后来,欧美咖啡文化开始流行起来,青年人开始流行喝咖啡,茶坊生意开始走下坡……。但是苏丹街紫藤门市店的生意还是蒸蒸日上,从宜兴茶壶到春茶、旧茶壶到陈年普洱茶、春节礼品到中秋月饼,已累计了一定的顾客群与游客。

在推动文化方面,1997年,紫藤联合大将书局、海螺民歌餐廰一起推动“文化街”概念活动,当时文化街活动把茨厂街尾的信馆街(Jalan Panggung)搞活起来,周末人山人海,让大家看到茨厂街的另一面,可惜,好景不长,昙花一现,大家都向现实的昂贵租金低头……。大将书局搬走,海螺民歌餐廰结束营业,文化街从此走入大家的回忆里,只留下紫藤默默守候在这一条街………

现在,紫藤也要搬迁了,紫藤的搬迁肯定是茨厂街文化的一大损失…………

受影响的单位(3) -----UDA Ocean购物中心


*重建后的UDA Ocean购物中心,干净利落的外表,没有多余的广告布置。



收购了建筑物,为了安抚大家的心,保留一面墙面给你,这样的做法,你只能在UDA Ocean购物中心这里看到。

我在想,如果半山巴监狱的墙面也以这样的方式,保留下来,该皆大欢喜吧!

UDA Ocean购物中心的这一面墙,背后有多少故事、多少华侨商家的血汗泪水、如果这一面墙也倒下,再也没有人会知道这里华侨商家的故事了……

转载蔡立豪的一篇文章:

佇立在苏丹街与谐街交界的这座商场,外观看起来依然新颖,它与隔邻的Plaza Warisan即將在今年底歇业,似乎已为捷运工程的落实按下了启动制。儘管闹得沸沸扬扬的拆迁风波,朝令夕改眾说纷紜的局面已沦为电视剧情般变幻莫测, 牵动广大市民对这老街区的情意结,也担心因工程破坏了社区原有的风貌,而密切关注它的进展。

据出版於1928年南洋华侨商业通讯录上的记载,当时茨厂街社区的各类商业活动已十分兴旺活 络,往来商旅更是络绎不绝,仅在苏丹街上就有十几家规模大小不一的旅店客栈,包括较为人们熟悉、已被拆除的鸿图旅馆,其中还有另外两家旅店,利民与西湖就 座落在眼前这建筑的位置上。西湖旅店的侧身靠苏丹街,大门面向谐街,毕竟谐街的经济发展较为蓬勃。据老街坊记忆,1980年代左右,在戏院街口的利民旅店还在经营,毗邻的店铺还有新庆源、永华旅游社及珠江婚纱店等。这座建筑物所在地也曾是张郁才经营的生財號。

受影响的单位(2) -----独立遗产 Plaza Warisan


*单位被收购后拆除的相片


*原本单位的面貌?


这是一座很壮观的建筑物!

指的不是它那现在四四方方的建筑物样子,而是它前面四周保留的那面三层楼墙面,在茨厂街已难找到这么壮观的整座三层楼建筑物了。(*印象中那三层楼墙面是保留下来的。)

建于1918年,是吉隆坡早期著名商人蔡正木(Chua Cheng Bok)家族产业之一,八十年代被城市发展机构(UDA)收购发展,也就是茨厂街的恶梦开始。

当时,很多人都在反对这种保留墙面做法,有人认为这种四不像保留做法,不如干脆拆完算了,也有人认为,米已煮成饭,能保留一面墙也罢。

当然,看回这被收购的单位,有多少老字号、老商店在里头?他们甘心被收购吗?

整理资料时,发现这个茶室名字,应该是这里被收购前的茶室吧!和大家分享:

…………当没有重大警方新闻时,各中文报专跑意外线的记者,都集聚在与谐街警局相隔一条马路的福宝隆茶室,一边喝茶,一边等消息。

李霖泰深知记者的行踪,每当有事到谐街警局办理时,他必然到福宝隆茶室跑一趟,有时举行记者会,有时“顺便”发发文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