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 2009

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一个陪伴各族人民走过百多年历史的古迹建筑,在吉隆坡地区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很多人以为陈氏书院,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私塾或学校;也有一些人认为它是一个古庙,其实不然。

吉隆坡陈氏书院的创立是源自广州西关陈氏书院,1894年(清光绪甲午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也是同一年内,广州西关陈氏书院建竣落成。 宏伟的建筑、慎重的布局、精美的木雕、石雕、陶塑、金铸和彩绘,让当时受邀出席参观的吉隆坡大锡矿家陈秀连惊叹不已,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氏书院不是私塾,也不是古庙,它是陈氏宗嗣,古时一般人都有宗嗣或家庙,宗嗣和家庙不尽相同,两者在建筑上的最大分别是家庙的屋顶通常会放龙雕,而宗嗣则以鳌(大鳖)来祈望后世子弟能“独占鳌头”(中状元)。 据说古时皇宫石阶前都刻有鳌(大鳖)的头,平民百姓只有在状元及弟时,才可以踏上,所以后来的人就以此来比喻占首位,或名列前矛。 另外《山海经》中也有记载,鳌居深海之中,只要鳌一翻身,必定引来滔天大浪,只有观世音能将它收服。

在中国宋朝以后,尤其明清时期,大批洋人到中国来,广州首当其冲,成为最多洋人聚集的地方,受到不少外来文化的冲击。 再者,由于远离中央,对清廷的归服自然不如其他地区来得强,加上清廷无能,常使广州成为强权下的牺牲品,使广州人民对清廷“对外谄媚阿谀、对内剥削压迫”的作风益发不能苟同,所以当时广州各宗嗣纷纷散播反清思想,带有浓厚的反清色彩,因为这样,清廷对广州的宗嗣组织活动也特别注意。

为了避免引起清廷不必要的猜忌,广州陈氏宗嗣就以“书院”来命名,严格上来说,它是陈氏宗嗣,但就其建筑特色来看,它的建筑结构是介于“家庙”和“宗嗣”之间,如果我们多加留意,就可以发现在陈氏书院的屋顶上,不但有两条雕功细致的神龙,在龙的后边还分别放了两只鳌。

成立于1896年的吉隆坡陈氏宗亲会,同年创建了“雪兰莪陈氏书院总墓”(今坤成小学旁)。 到了1897年12月15日,适逢英国殖民政府拍卖土地,大锡矿家陈秀连以每洛(Lot)500元的价钱,标得吉隆坡八打灵大街7间相连的店铺地段,总值3500元。 当时由于一方面要整顿市容,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大火灾,英政府规定必须在一年内兴建价值800元以上的砖屋。 有了土地以后,陈秀连随即派人前往中国广州西关陈氏书院勘察,完成图样绘测,返马后按原有图样缩小规模,绘成建筑图。

当时为了让建筑工程更顺利进行,陈秀连就联同陈春、陈新禧集资,合力策划,从广州请来画师、雕工,从广州订来大批陶瓷,石料则从马六甲运来。 由于工程浩大,无法在一年内完成,故向当局申请展期一年。 当时耗资的财力和物力甚大,据说当时每个月发薪粮时,陈秀连必须用马车载送白银来分派给所有员工。 在建筑工程开始不久后,3位合资,共同策划的发起人分别遭遇不测,工程一再延误,1899年又向当局申请延期申请,获当局批准延期6年至1905年。

当时经营和记号的矿家陈在田每年参加公祭时,眼见书院建筑工程被搁置,心里就很难过,在一次参加春祭时,适逢他的新矿场动土开采之时,于是他暗自向先祖祈求,立誓若能挖得锡产丰富的“锡米仓”,就出资完成书院的建筑工程。 后来,果然如愿以偿,书院工程重新开工,当局又批准延期一年至1906年。 1906年2月9日,陈秀连、陈春、陈新禧正式立下字据,将土地送给以陈在田为主的陈氏宗亲,并为永久管理产业。

吉隆坡陈氏书院终于在1906年建竣,1908年获当时的参政司享利康威具尔菲(HENRY C. BELFIELD)签准入伙纸,根据地契上的规定,当局只收年租2元,由当时的参政司代表雪州苏丹签发。

星洲日报‧报导:林青青‧2000/08/2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