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3, 2009

雪隆海南会馆



苏丹街的九层楼雪隆海南会馆大厦

雪隆海南会馆(Persatuan Hainan Selangor & Wilayah Persekutuan )创立于1889年,迄今(2002)已有113年悠久的历史。会馆草创时,馆址设在吉隆坡谐街49号,称为“琼府会馆”。1911年之后易名为“雪兰莪琼州会馆”,1991年始正名为“雪隆海南会馆”。会馆现存最古老历史纪念文物,当数天后庙当年的一座铜香炉。先贤就是根据这座古铜香炉,追寻当初会馆创立的一缕缕蛛丝马迹。

这座直径逾尺的古铜香炉,现置于乐圣岭天后宫大殿内,抹得光可鉴人,香炉上刻着:“光绪十六年孟春吉日”9个字,左边更刻上“蕉赖广成敬奉,粤东羊城元和铸造”字样。光绪十六年为公元1890年,这足以间接说明当年谐街49号的天后宫,可能是在那一年(1890)落成启用,不过,在铜香炉自中国运抵吉隆坡之前,应该早已有天后宫的成立及存在了。

据一般建会馆及建庙宇所依循的程序,先是拥有简单的坛,再次改建为简陋的小庙宇,最后才扩建为砖瓦大庙,进而组成了会馆。一般上而言,在没有会馆之前,乡亲及善信,多以神坛或神庙为联络乡谊或商议事务场所。由于重要性与日俱增,会馆随着组成而逐渐地反客为主,神明所在的宫或庙,最终成为会馆的附属机构了。

1956年6月23日,雪兰莪琼州会馆执委会议上,根据天后宫香炉上铭刻“光绪十六年”推算,已有67年历史,遂照香炉上年份记载,议决1889年为会馆创建年份,同一执委会议也通过议决案,确定每年阳历8月15日为馆庆纪念日。

会馆创始人
雪隆海南会馆创始人为叶勇,又名叶荣,原籍何县何乡何村,无从考证。叶勇先贤早年自海南岛家乡南来谋生,据说初期在马六甲业猪(猪贩或猪农)时与叶亚来相识。叶亚来当时(1860年左右)在马六甲与森美兰芦骨之间来往,从事贩卖猪只生意,两人可说是同业关系。

根据另一说法,在这之前,叶勇与叶亚来,曾一起在马六甲某矿场当过“伙头”(即厨师),份属同事之谊。后来,吉隆坡之战爆发,叶勇先贤协助叶亚来领军作战,相交愈发莫逆。1873年吉隆坡战火平熄后,叶亚来除大封“功臣”之外,更尽量照顾曾经一道出生入死的一班同袍,分配土地给各省籍人士以兴建同乡会。叶勇先贤与叶亚来是战友又属宗亲,于是取得了吉隆坡谐街49号(起初为59号)地段,建立“琼府会馆”。

1889年(清光绪15年、岁次已丑年),叶勇先贤为适应社会需求及联络同乡,乃召集乡亲集资,于谐街49号建造“土泥葛宅”(即泥墙亚答屋顶之简陋屋子),设立“琼府会馆”,其后附设天后宫,除奉拜神明外,也藉此场所联络同乡。 这就是雪兰莪琼州会馆最初组成之肇端。据知,当时雪兰莪境内海南籍人口,在巴都知甲英人甘密园工作者,大约40人,在吉隆坡居住者,大约30人,连同巴生及巴生港口处者,共约一百人。

1904年(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年),因鉴于谐街49号馆址狭小,不敷应用,也不雅观,大力主张会馆迁建。乡贤召集众同乡举行迁建馆宇会议,会中通过将在苏丹街的天后宫地段,改建馆所,使会馆与天后宫合并为一。

苏丹街天后宫之地段,原是由新茂隆号东主史仁章先生向雪兰莪参政司申请所得,经办妥领地手续,并取得一纸证明书,惟该一纸公文并非正式牙兰文件。同乡大会推举王兆松、符辉安、秦志旭及黄辉明等乡贤,向雪参政司申请获准建会馆。在众乡亲大力支持下,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年)即兴工建馆,直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年)始告竣工。

1917年至1918年,馆前空地扩建二层屋宇,除设立侨南学校外,其他部份作为会馆办事处,正门也挂起新的招牌,“琼府会馆”易名为“雪兰莪琼州会馆”。

二战日治期间,馆务停顿,学校停办。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马来亚光复后,会馆恢复活动,重新登记馆员,侨南学校复办。由这年开始,侨南由夜校改为日夜学校(夜学为补习班)。

1949年韩战爆发,胶锡价格飞涨,各行各业兴旺。会馆开始关注两大计划:重建会馆及迁建校舍。但鉴于人力财力有限,如果两大计划同时进行,则会馆财务负担过重,於是遂有先重建馆宇抑或先迁建侨南之议。

当时,侨南觅购新校地,即不易又费时,而建馆方面,则只需原址拆除扩建即可。1950年1月20日,会馆执委会议推翻原来先建校后建馆的议决,准备先进行建馆计划。预计只建三层楼,建筑费大约7万元。


耗资达50馀万元之九层楼新大厦,於1965年竣工。同年8月15日,本馆敦请当时副首相敦亚都拉萨於庆祝76周年纪念暨新厦落成开幕礼上主持剪彩。新大厦落成后,底层至五楼出租生息,其馀充作本馆办事处及礼堂,顶层为天后宫。(现已迁至乐圣岭天后宫)

载自雪隆海南会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