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会馆的庙宇式前身,难得一见的旧相片....如果建筑物能被保留下来,将是茨廠街的特色景点。
雪隆嘉应会馆与全国各地众多的嘉应同乡会所沿用的“嘉应五属”概念,是指中国广东省梅县、蕉岭、五华、兴宁、平远五个地区,源自清朝末年的区域划分。因此,会员并没有包括大埔及丰顺两地的客属同乡在内。
雪隆嘉应会馆(Persatuan Ka Yin W.P Kuala Lumpur & Selangor )创立于1898年 ,创办人是潘阿岳、姚德胜、张运喜、李桐生和郑安邦等先贤。会馆大厦座落于吉隆坡苏丹街56区74号(No. Lot 74, Seksyen 56)的地段,是先贤集资在1898年向政府购买的。1902年开始建筑馆舍,花了五年的时间,完成 庙宇式的正身一座,1910年著手扩建左右横屋两座,至此神庙式的馆宇正式建成。
后来雪隆嘉应会馆重建为一座四层楼建筑物,拥有6间店面。店铺和第二、三层的单位分别租予客户作经营生意和办公之用,第四层则辟为本会馆会长室、秘书室、尚有礼堂、会议室、研讨室和厨房供会馆活动之用途。此外,本会馆还有两间店铺分别座落在吉隆坡中心敦李孝式街和安邦埠大街。
1971年成立妇女部,近数年活跃起来,落力推动组成合唱团及举办插花班和烹饪班等活动。青年部是在1977年成立,由吴德芳担任主任,学艺活动有金石篆刻班、书法班和绘画班。这些活动也开放门户给外籍和非华裔的人士参加,可说是开创华社乡团的先河。
张灵总理于1916年提议普及教育、倡组学校,获得认同,中国学校遂创立于1917年,借用苏丹街会馆上课。1938年获得政府赠送吉隆坡陆佑律一块两英亩半的土地充作校址,在热心乡贤及社会人士的慷慨解囊捐助下,1941年耗资三万多元的新校舍终于落成。中国学校创办至今,根据传统,董事长一职都是由本会馆会长出任,并获得本会馆及领导人持续不辍的经济赞助。
雪隆嘉应会馆能拥有今日的完善组织规模与稳固的经济基础,乃是高瞻远瞩的先贤们出钱出力、努力耕耘,逐年累积下来的成果。本会馆的现任领导层与同乡,将会秉承此优良传统,继续发展会馆的基业,俾为同乡谋取更多的福利,进而为国家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载自雪隆嘉应会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