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 2010
隆雪华堂建筑介绍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成立于1923年;会所建筑则是在民国廿三年(1934年)落成,并由雪兰莪苏丹殿下主持开幕典礼。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及文物部于2005年将隆雪华堂建筑列为国家文化遗产,并拨款修护一楼的讲堂。
一座好的建筑,原则上必须包含三大要素,即实用、坚固、美观。作为一个公共空间,近80年来,熙来攘往,人们在隆雪华堂这座建筑里忙于开会、聆听讲座、观赏舞台演出、出席宴庆,处理各种事务,以及参加各类活动等。众人一贯的方向,直奔礼堂、讲堂、会议室、办公室、厕所;目光的焦点,自然落在讲台、舞台、主讲人、演出者,主持人。或许没有闲暇,也没有习惯在迈向大会堂的当儿,远距离看看这座建筑的风貌,近距离观察大门的装饰、发现不同的柱子、各具特色的柱头、触摸墙壁和楼梯的栏杆,然后上到一楼抬头仰望穹隆的结构和造型。
我们常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或者某某的眼睛是锐利的。但是,有时不必过于自负,因为未经训练的眼睛,未必看得出真相,未必发觉表象背后的含义和故事;更严重的是经常掉以轻心、视若无睹,即使看过千遍也丝毫没有新发现。如果讨论的主题是建筑,那么,在大多数未经训练的眼中,所谓的建筑,不论古今、不论风格、不论材料与颜色,往往只不过是一个个容纳桌椅的“盒子”。
所以,从今天起,偶尔不妨放慢脚步,训练我们的眼睛,好好看看这座建筑。
遥想1930年代的吉隆坡,像隆雪华堂这样的规模(图1),可算是豪华建筑之一。礼堂的设计(图2),包括楼上的格局,是演出和社交场地的高雅选择。我国前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巴达威曾在此举行婚宴。在我国,除了宗教建筑之外,有圆顶的建筑并不算多,而且多半属于公共建筑。圆顶往往呈现雄伟稳重托高的气势,建筑外观占了一些优势。走到室内看圆顶的内部(图4),穹隆是另一种风貌。四边拱形结构衬起半个圆球。圆球平分八片;圆形的中空,正是外观上圆顶升高的部分。
是否留意到大会堂的柱子特别多?柱子是由柱础、柱身和柱头组成的垂直支撑物。柱头和柱身的变化,显示不同的风格。古希腊时代发展出来的多立克式(Doric order)、爱奥尼亚式(Ionic order)以及科林斯式(Corinthian order),成为引领西方古典主义潮流的柱式,长时期对世界各地的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
涡旋形装饰的柱头(图6、7)是爱奥尼亚式普遍的装饰形式。花型或水草性装饰(图8、9)
跨进隆雪华堂大门之前,是否曾抬头看看门上风光?类似翅膀的装饰,像不像空军部队的徽章设计?(图10,11)楼梯是衔接楼下与楼上的必经通道。这种弧形的设计,免除一分生硬,呈现流畅的动感。(图12)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